陳佳
(寧南縣人民醫院,四川 寧南,615400)
在呼吸道疾病中小兒哮喘非常的常見,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和氣喘,以及流鼻涕、哮鳴音、打噴嚏等癥狀,癥狀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喘憋等癥狀,對患兒的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健康有較大的影響[1]。小兒哮喘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神經因素、遺傳因素以及免疫能力都會引發小兒哮喘,最常見誘發患兒出現過敏性哮喘的因素表現為對花粉和植物過敏、動物皮毛過敏等[2]。本次研究觀察并分析了小兒哮喘臨床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對提升治療依從性的價值,現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觀察我院收治的68例小兒哮喘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各34例,研究組患兒男女比例為21:13,年齡2~14歲,平均(6.85±3.36)歲,其中有15例輕度哮喘患兒,16例中度哮喘患兒,3例重度哮喘患兒;常規組患兒男女比例為19:15,年齡2~15歲,平均(6.58±3.68)歲,其中有18例輕度哮喘患兒,12例中度哮喘患兒,4例重度哮喘患兒。對比兩組基線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將常規護理措施應用在常規組患兒的護理中,①病情觀察,在患兒入院時護理人員要嚴密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和各項生命體征,并詢問患兒家屬患兒是否存在家族哮喘史、過敏史。在患者入院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觀察患兒夜間睡眠狀況,如患兒在夜晚入睡后是否出現氣喘的狀況,觀察患兒飲食、排便等方面的情況,避免出現呼吸困難等病癥。②霧化護理,由于小兒哮喘病癥在夜間的發生率較高,因此護理人員要注意在夜間對患兒的病情進行嚴密的監測,當在患兒癥狀發作時嚴格按照醫囑給予患兒相關藥物治療及霧化護理,及時改善患兒的癥狀。研究組在常規組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健康教育,在患兒查明病因后,護理人員要對患兒及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包括對患兒家屬講解小兒哮喘的病發原因,以及治療流程,使患兒家屬對小兒哮喘的預防方法以及緩解方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促進減少哮喘的病發次數。同時針對患兒的年齡等各方面采用適合的語言方式與患兒進行交流,如使用洋娃娃作為例子講解小兒哮喘,讓患兒認識到配合治療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觀察和比較兩組護理效果、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以及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顯著:患者在護理后打噴嚏、流涕等癥狀完全消失,心理狀態明顯轉變較好。有效:患者護理后打噴嚏、流涕等癥狀基本正常,心理狀態有所改善。無效:患者護理后打噴嚏、流涕等癥狀沒有較大的改善,心理狀態沒有改善。總有效率=顯著率+有效率。患者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問卷,出院前進行回收。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采用n(%)表示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x2檢驗。使用(x±s)表示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t檢驗。有統計學意義時以P<0.05表示。
2.1 對比護理效果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研究組的護理有效率更高,效果更為確切,P<0.05,詳情見表1。

表1:護理效果對比 n(%)
2.2 對比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對比兩組護理前治療依從性并沒有太大差異(P>0.05),對比兩組護理后數據,研究組的數值明顯更高,P<0.05,詳情見表2。

表2:兩組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對比(x±s)
2.3 對比護理滿意度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研究組的數值更高,研究組對護理滿意的34例,滿意度為100%。常規組對護理滿意的29例,滿意度為85.29%,兩組對比x2=5.396,P<0.050。
小兒哮喘是氣道的慢性炎癥,多數以過敏性炎癥為主,由于小兒年齡較小,因此患兒氣道的敏感性與反應性都較高,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如冷熱、運動、過敏原的刺激以及感染的刺激,就會出現咳嗽、胸悶等癥狀,且小兒哮喘容易反復發作。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針對患兒的發病機制以及后期治療方式,對患兒及患兒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患兒家屬對小兒哮喘的預防方法以及緩解方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促進減少哮喘的病發次數。同時針對患兒的年齡等各方面采用適合的語言方式與患兒進行溝通,讓患兒認識到配合治療對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其治療依從性。綜上,將健康教育應用在小兒哮喘臨床護理中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其護理效果相比常規護理的效果要更為顯著,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