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陽俊
(西昌市精神病專科醫院,四川 西昌,615000)
精神分裂癥疾病具有復發率較高以及治愈難等臨床特點,當患者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疾病后,常會出現多疑、敏感、認知障礙等臨床癥狀,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對此,應當對患者實施有效治療干預,同時輔以患者人文關懷護理,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取樣90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行研究對比,探討人文關懷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及滿意度,詳情如下。
1.1 研究對象取樣90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行研究對比,研究起于2020.01,止于2020.12,比較護理方法分析應用價值,電腦數組隨機排列分組,對照組/45(一般護理),實驗組/45(人文關懷護理)。納入標準:(1)知情并詳解研究內容。(2)本次研究內容明確了解。(3)相關研究符合標準。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缺損。(2)配合度差。(3)心、肝、腎功能不全者。對照組,年齡21~65歲,平均(43.00±0.35)歲,48.89%(22/45)男,51.11%(23/45)女;實驗組,年齡22~65歲,平均(43.50±0.17)歲,44.44%(20/45)女,55.56%(25/45)男。一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對照組一般護理:用藥指導、心理護理、治療環境優化、健康宣教等。實驗組人文關懷護理:(1)優化治療環境:應定期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集中培訓,提升護理人員自身護理水平以及保障護理人員具備常規心理學知識以及運用能力,同時在護理期間與患者進行溝通時,應學會傾聽。同時,對治療環境進行優化,定時對病房通風,并將尖銳、易碎物品移出治療環境,保障治療環境安全舒適。(2)健康宣教: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科普精神分裂癥誘發病因、預后水平、治療方法等,同時,根據患者實際心理需求以及認知水平,進行多樣化健康宣教,包含視頻、圖片、文章等,提升患者治療配合度。(3)生活護理:在護理過程中,應對患者日常生活進行關注,包含患者生活習慣、飲食方式等。并從患者生活能力當中評價致病風險,并及時糾正患者不良生活習慣。
1.3 觀察指標探討患者臨床數據,生活質量數據。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組間差異;臨床數據,生活質量為連續性變量資料,t、檢驗,若組間對比結果差異顯著且P<0.05或P<0.01時,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數據與對照組比,實驗組臨床數據有顯著改善意義。

表1:臨床數據對比(x ±s)(分)
2.2 生活質量數據與對照組比較,改善趨勢明顯。

表2:生活質量對比(x ±s)(分)
精神分裂癥為常見精神疾病之一,誘發原因與患者自身生活環境以及遺傳等有密切關系。根據多數臨床研究發現,通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個性化用藥治療方式,以及保障藥物用量、治療時長以及治療時間等,均可幫助精神分裂癥患者快速康復。此外,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期間,還應對患者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幫助患者提升生活質量水平,改善患者臨床癥狀[1]。
較對照組,生活質量數據、臨床數據均改善意義顯著,(P<0.05),常規護理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容易忽視不同患者之間個體化不同,以及在治療期間,主要關注患者治療效果,從而忽視患者日常生活方式,因此治療效果不佳。人文關懷護理作為新型護理模式之一,是以患者為中心并圍繞患者采取相應護理干預,滿足患者生理需求,同時對患者意見進行傾聽,因此可滿足患者個性化護理需要,提升患者治療效果[2]。
綜上所述,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實施人文關懷,臨床應用效果較為顯著,同時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預后水平,因此,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