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武宣縣人民醫院,廣西 來賓,545900)
重型顱腦損傷多為交通事故、失足跌倒、高處墜落、工傷以及火器傷等引發,主要表現為嘔吐、頭痛、意識障礙和瞳孔散大等,嚴重者可致殘疾。當前,臨床在重型顱腦損傷治療中多采取手術,然而術后多數患者伴隨語言或者運動功能障礙,會對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產生影響。患者出院后,因缺乏居家護理有關知識或者操作不當,易引發嚴重并發癥,使其康復時間延長[1]。以往護理工作中缺乏對出院后患者的關注,是影響患者遠期預后的一個主要因素。延續性護理作為一類新型護理模式,通過對出院后患者開展針對性指導及訓練,能加快其康復進程[2]。本文就2019.01-2020.12于本院開展手術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合計68例開展研究,分析予以該類患者延續性護理對其神經功能及自理能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01-2020.12于本院開展手術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合計68例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表法劃分成對照組、觀察組各34例,兩組男女比例依次是20:14、21:13;年齡依次是32-75歲、32-78歲,均值依次是(51.36±3.48)歲、(51.40±3.35)歲;致病原因:跌傷、交通事故傷、撞擊傷比例依次是12:16:6、11:15:8;損傷類型:彌漫性軸索損傷、腦挫裂傷、腦干損傷比例依次是16:15:3、17:15:2。兩組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可行比對。本研究得到院內倫理委員會許可,同時均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納入標準:(1)均存在明確的顱腦外傷史。(2)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在5-12分。(3)均于本院開展手術,同時順利結束手術治療。(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病史者。(2)存在手術禁忌癥者。(3)拒絕或者中途退出此次研究者。
1.2 方法兩組均由相同一組手術醫師開展手術操作,其中對照組予以常規出院指導,即出院時給患者分發術后康復手冊,耐心講解有關康復知識,并說明注意事項等;予以適當飲食及鍛煉指導,做好復診時間預約等。觀察組于上述基礎上加以延續性護理,方法如下:(1)組建延續護理小組:科室內成立起延續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含主治醫師兩名、康復治療師1名和經驗豐富護士3名,所有組員均接受疾病和護理有關知識培訓,重點訓練和患者及家屬之間的溝通技巧與病情評估方法,同時要求成員均能熟練應用微信軟件。(2)建立檔案:對所有隨訪患者建立相應的檔案,通過和患者及家屬開展溝通,明確每次的隨訪時間,于出院后需在1周之內對患者開展電話隨訪,當患者病情平穩后更改成間隔1個月、3個月開展1次隨訪,若病情仍不平穩依舊應每周開展1次隨訪,并于出院后的1個月、3個月和6個月開展1次上門隨訪,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評估,糾正其錯誤鍛煉和生活方式,予以健康指導。(3)建立起微信公眾號:科室建立微信公眾號,要求患者于出院前采取手機掃碼關注公眾號,給其講解用法以及功能,公眾號內設置了自定義菜單,便于患者迅速查找自身需要的內容,菜單包含健康宣教、疾病知識和其他等。(4)推送內容:組內成員查閱有關資料后和患者實際相結合,整理成為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多種形式,經過主治醫師和康復治療師查閱審核后可發送到公眾號中;指導患者按醫囑用藥,說明用藥期間可能產生的副反應與注意事項,強調禁止自主減藥、換藥或者停藥;被動訓練肢體功能時,需要先將髖關節、肘關節和手指關節當作重點訓練部位,堅持從近端關節到遠端關節、從大關節到小關節的鍛煉原則,結合肢體耐受度,不斷延長被動訓練時間,增加關節活動度,3次/d;抬起上身促使患側腿離開床面且腳著地,再采取習步架站立,單次站立時間為3-8min,2次/d;下地行走,剛開始行走時應避免過快,5min/次,3次/d。分別在周一、周三和周五18:00-21:00經微信公眾號推送有關鏈接,組內定期開展成員會議,總結工作中的問題并進行信息反饋,后合理調整護理方案。兩組干預時間均是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神經功能: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6個月后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3]開展評估,分值在0-45分,得分越高,即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
(2)自理能力:分別在干預前和干預6個月后對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ADL)[4]開展評估,分值在0-100分,得分越高,即生活能力越佳。
(3)并發癥:包含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壓瘡、關節攣縮以及管道堵塞等。
(4)護理滿意度:采取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內容涉及護理態度、健康宣教、護患溝通、康復效果等項目,總分100分,>90分歸為滿意,80-90分歸為一般,<80分歸為不滿意,對總滿意度進行統計。總滿意度=滿意及一般數/總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經SPSS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代表,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代表,行t檢驗,將P<0.05作為評定存在差異的標準。
2.1 兩組干預前后的NIHSS及ADL評分相比結果干預前,兩組NIHSS及ADL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NIHSS評分均升高,ADL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的NIHSS評分比對照組高,ADL評分比對照組低(P<0.05),如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NIHSS及ADL評分相比結果(分,n=34)
2.2 兩組并發癥出現情況相比結果觀察組的各類并發癥出現比對照組少(P<0.05),如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出現情況相比結果(%,n=34)
2.3 兩組滿意度情況相比結果觀察組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P<0.05),如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情況相比結果(%,n=34)
重型顱腦損傷屬于致殘致死率較高的一類創傷,患者經搶救后多預后不佳,會給其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嚴重負擔。患者出院之后生活能力和身體機能明顯下降,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5]。因患者缺乏對有關知識的了解,家屬的照護能力不佳,使得較多原本能夠康復的患者因缺乏合理科學指導而預后不良[6]。因此,需對出院后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開展延續性干預,以改善其預后水平。
延續性護理作為一類新型護理模式,屬于院內護理的延伸,其是在出院后給患者開展必要干預護理,經合理、科學計劃實施與持續隨訪,能有效確保患者由醫院至家庭不同環境獲取連續護理服務,協助其建立起康復自信心,加快其機體康復[7]。周林玲[8]等對接受手術的重度顱腦損傷合計100例患者開展研究,一組予以常規化出院指導歸為對照組,一組除對照組護理之外加以延續護理歸為觀察組,最終發現,觀察組干預后的NIHSS得分、ADL得分是(15.42±2.57)分、(68.62±4.38)分均優于對照組(18.63±2.37)分、(65.24±4.76)分。本次研究得出:觀察組干預后的NIHSS得分、ADL得分達到(12.24±2.15)分、(76.38±13.35)分比對照組(16.42±2.70)分、(64.80±12.42)分優,這和周林玲等研究所得結果有著良好一致性,同時觀察組各類并發癥出現少于對照組,說明經延續護理能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其神經功能,減少并發癥出現。考慮原因是觀察組經組建延續護理小組,為每位患者建立起相應的健康檔案,同時出院時要求患者關注微信公眾號,出院后定期對患者開展隨訪,并于規定時間經公眾號推送疾病以及健康知識等,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更易被患者所接受,能使其出院后依舊獲取專業的康復指導,遵醫囑用藥并進行功能鍛煉,進而有助于提升其自理能力,促進其神經功能恢復,防止有關并發癥發生。此外,在觀察護理滿意度時發現,觀察組比對照組高,說明延續性護理能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更符合其需求,原因可能和觀察組康復效果更佳、并發癥更少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術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接受延續性護理能改善其神經功能,提升其自理能力和護理滿意度,減少各類并發癥出現,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