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興(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病區,廣西 南寧,530001)
焦慮是一種情緒狀態,指原因不明的不安、恐懼,機體可同時伴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疾病癥狀以持續性精神緊張、發作性驚恐表現為主[1]。青少年焦慮癥是一種情緒障礙,在青少年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中可能長時間存在,相較于成年人焦慮癥患者而言具有不同的臨床特征,發生在青少年時期的焦慮癥多伴隨恐懼陌生環境、活動增多、脾氣暴躁、不耐煩、學習過程中多動不安、易沖動、階段學習效率,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特點,多種因素影響均會影響青少年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狀態[2-3]。文章納入我院收治的35例青少年輕度焦慮癥患者作為研究樣本,評價心理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干預效果,現將本次研究全部內容整理后作以下論述:
1.1 一般資料研究樣本:35例青少年輕度焦慮癥患者;甲組18例與乙組17例,甲組中男女比例為10/8,患者平均年齡(12.6±1.5)歲,病程時間平均為(5.8±1.0)個月;乙組中男女比例為9/8,患者平均年齡(12.0±1.3)歲,病程時間平均為(5.2±0.8)個月;研究已上報本單位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甲組應用心理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干預:1.舞動干預:促進護患溝通,向患者解釋舞動干預的方法、過程、意義、優勢等,取得患者本人同意后與其溝通,雙方共同制定訓練內容與流程,形成護理方案。每周為患者提供2次舞動干預,每次30分鐘,連續干預1個月。護士每周二、五固定時間段組織患者聚集在心理治療室,營造安靜環境,每訓練1周進行1次總結,評估訓練結果,調整下周訓練安排,結合患者病情變化循序漸進的實施干預。訓練內容:告知患者如何有效識別焦慮癥發作特點,如揮動雙手、抓撓頭發、雙腳跺地等,一旦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指導患者重復某一動作并加快速度,如快速揮手、加快跺腳頻率等,指導患者在重復某一癥狀30s后自行喊停,停止后自行感受癥狀是否緩解,如未獲得緩解則延長動作重復時間,延長至無法耐受為止,反復多次確保患者發泄內心焦慮情緒后帶領患者調節呼吸頻率,緩慢恢復平靜。2.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護士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溝通中注意維護患者自尊心,主動給予人文關懷,提供精神鼓勵與支持,教會患者正確調整情緒的方法,針對性為患者介紹同類型疾病患者治療經驗,通過網絡視頻等形式指導患者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系,組織患者參與戶外社交活動。護士通過講座、宣傳冊、視頻、漫畫等形式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乙組應用常規護理模式,提供入院宣教、用藥指導、病情觀察、飲食護理與日常生活指導等。
1.3 觀察指標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標準: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4]。護理滿意調查問卷包括護理技能、服務態度、解決問題能力及并發癥預防共4個方面,其中90~10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一般,小于70分為不滿意。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分為4個領域26個條目,包括生理(7個條目)、心理(6個條目)、社會關系(3個條目)和環境(8個條目),評級如下:生活質量高:80-100分;中等:60-79分;一般:<60分[5]。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分別用t和x2進行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P值是否<0.05為判斷標準。
2.1 焦慮評分甲組干預后評分低于乙組,P<0.05;見表1。

表1 比較焦慮評分(分)
2.2 評價滿意度甲組滿意度高,P<0.05;見表2。

表2 比較滿意度
2.3 生活質量評分甲組干預后高于乙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生活質量評分(分)
青少年焦慮癥發病早期癥狀具有隱匿性特點,會導致患者及家屬無法早期察覺,導致延誤治療時機,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國民愈來愈重視患者生理、社會、精神狀態,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原則,多從認知能力、心理、外界環境等角度進行干預,目標包括激發患者機體內在康復力量,改善患者情緒問題[6-7]。
青少年焦慮癥的發生與心理、生物、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有關,患病后患者主要特征以焦慮情緒為主,嚴重威脅青少年身心健康,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焦慮評分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焦慮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其中甲組干預后焦慮評分低于乙組,P<0.05;甲組滿意度94.44%,高于乙組58.82%,P<0.05;干預前兩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環境領域、社會關系領域評分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其中甲組干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乙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甲組應用心理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干預,青少年焦慮癥的發生與學習壓力、家庭壓力、關系密切,多種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會加重患者焦慮情緒,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均離不開心理疏導與護理,護士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重點提高患者認知能力與自我主觀意識,發揮改善焦慮情緒的目的[8-9]。護士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幫助維護患者心理健康,維持和諧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滿意度與遵醫意識,促進病情康復,加速恢復心理健康[10]。護理過程中護士密切關注患者身心狀態,觀察患者面部表情、行為、動作、癥狀等,加強護患溝通,進而采取針對性措施。護士為患者重點科普疾病相關知識、治療、護理方法等,指導患者與家屬從自身角度出發解除影響患者心理健康的干擾因素,耐心主動為患者提供服務,結合家屬情感支持力量鼓勵患者積極治療,提高治療信心[11]。護士為患者提供舞動干預,通過身心整合方法幫助患者釋放內心深處的情緒,促進情緒表達,指導患者練習身心放松技巧,讓患者感受到人文關懷與外界關心,提高生活質量與滿意度。
綜上所述,臨床針對青少年輕度焦慮癥患者應用心理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干預可改善焦慮情緒,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