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琳 雷德瑜
(安康市中醫醫院,陜西安康,725000)
過敏性鼻炎是一種由于鼻腔粘膜病變引起的疾病,發病率和復發率都較高,十分頑固,難以根治。西醫治療過敏性鼻炎能夠通過用藥快速抑制癥狀,但達不到根治的效果。目前,臨床上開始越來越多的應用中醫理論和藥物來治療過敏性鼻炎。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過敏性鼻炎與脾虛、腎虛、肺虛有關,再加上受到異物侵襲的影響,引起流鼻涕、打噴嚏、發癢、粘膜腫脹等癥狀[1],由于不同患者的病情、病程和病因不同,需要辨證施治才能提高治療效果。以下是針對中醫辨證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效果研究報告。
1.1 一般資料對126例過敏性鼻炎患者進行分析,均在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院治療。隨機分為對照組63例(采用西醫治療)與觀察組63例(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31例,年齡14~67歲,平均為(42.3±2.7)歲。病程1~12年,平均為(5.8±0.6)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30例,年15~68歲,平均為(43.2±2.9)歲。病程1~13年,平均為(6.2±0.8)年。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給予西替利嗪治療,每天服用1次,每次服用10mg。如果出現不良反應可以改為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5mg。連續治療4周。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1)針對肺氣虛寒的患者,其主要癥狀為打噴嚏、嗅覺下降、陣發性鼻癢,嚴重者喪失嗅覺能力。在治療中以溫脾散寒、祛風止癢為主。藥方包括白芍12g ,白芷、川芎、桂枝、甘草與生姜各10g,辛夷與薄荷各6g,大棗5枚,細辛1.5g。(2)針對脾虛濕困型患者,其主要癥狀為鼻癢、鼻涕黏白、噴嚏不斷、肢體困倦、大便糖瀉、食欲下降、口黏不渴、肢體浮腫、惡心嘔吐等。在治療中以透竅生清、健脾利濕為主。藥方包括蓮子肉、薏苡仁、山藥各30g,白扁豆、茯苓、白術各20g,桔梗、人參各15g,白芷、陳皮、甘草各10g,大棗5枚。(3)針對腎陽虧虛患者,其主要癥狀為清涕較多、四肢畏寒、腰膝酸軟、舌質白與噴嚏不斷。在治療中以溫補腎陽為主,藥方包括赤石脂、山萸肉、五味子、制附片、熟地各12g,肉桂、枸杞各10g,金櫻子6g。(4)針對血熱津燥患者,主要癥狀為鼻腔干澀發熱、陣發性鼻癢、便秘、口渴、鼻塞嚴重、舌質暗紅等。在治療中以生津補血、祛風通竅為主,藥方包括當歸、川芎、熟地、生地各10g,辛夷、澤瀉、路路通、首烏藤、丹皮、蟬蛻、地骨皮、黃芩、刺蒺藜各6g。每天服用1劑,用水煎服,早晚各服用1次[2]。
1.3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癥狀消失,治療半年及以上沒有出現復發現象,或復發癥狀較輕。有效:用藥期間患者癥狀消失,在停藥后患者癥狀復發。無效:癥狀無改變。另外對患者復發率進行統計。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2%)明顯優于對照組(79.4%),差異顯著,P <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復發率對比觀察組患者復發率為3.2%(2/63),對照組患者復發率為22.2%(14/63),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受到人們日常生活習慣以及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正不斷升高,這種疾病盡管不會伴隨較大的病痛,但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嚴重降低了生活質量。但是常規的西醫治療很容易反復,如何根除過敏性鼻炎成為了患者以及醫學研究者們共同關心的問題。
想要徹底根除過敏性鼻炎,首先要了解其發病機制,從根源上調理。應用中醫思想,治療過敏性鼻炎需要補脾肺,祛風寒,溫腎,通竅[3]。由于不同患者的鼻腔生理結構不同,出現的癥狀和嚴重程度也各有差異,因此需要辨證施治,合理加減藥物。與西醫治療相比,中藥更能從根源上調理疾病,有效抑制復發,并且藥物的安全性更高,引起并發癥的機率更低。此次參與本次研究的觀察組患者在用藥后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通過用藥調理,健康狀態有明顯改善,增強了各臟器功能,這是西醫治療所達不到的。
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對醫生的專業素質及臨床經驗具有更高的要求,要能夠結合患者的癥狀,分析病因,調整藥方,展開針對性治療。同時還要向患者介紹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包括秋冬季節做好保暖,避免鼻子受風受涼,遠離致敏因素,多運動增強抵抗力等。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中醫辨證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有效率高,復發率低,效果遠超西藥治療,應該在臨床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