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廣饒縣中醫院,山東 東營 257300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是由鎖骨下動脈或椎動脈近心端發生閉塞性病變,導致頸部動脈或椎動脈出現血流方向改變,影響腦部、椎動脈、上肢供血,對患者機體健康存在較大影響。為使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能夠得到有效診斷,促進患者疾病康復,采用TCD聯合頸部血管彩超進行臨床檢測,通過對二者檢測結果及數據開展綜合分析,能夠更為準確的診斷患者患病情況,增進檢測有效性。本文就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盜血通路檢查中TCD與頸部血管彩超聯合應用效果開展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70例于2019年1月-2019年8月收治患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患者選定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患者于常規組和觀察組,常規組分配患者35例,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齡29~85歲,均值(54.79±2.21)歲;觀察組分配患者35例,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齡28~83歲,均值(54.03±1.47)歲,資料比較兩組未見差異(P>0.05)。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頸部血管彩超進行疾病檢測:使用彩色超聲儀對患者實施檢測,入科室后患者取仰臥位,充分坦露頸部,將耦合劑涂抹超聲探頭后,分別對患者雙側頸動脈、頸部內外動脈、鎖骨下動脈、椎動脈等實施探查,檢測過程中適當調整患者體位,借助成像系統觀察動脈中血流情況、管腔內徑,探查有無粥樣硬化斑塊,鎖骨下動脈做重點檢測,觀察血流方向及血液流速,采集相關數據,檢測后做初步診斷。
觀察組患者采用TCD與頸部血管彩超進行聯合檢測:頸部血管彩超檢測兩組一致,TCD檢測使用顱腦多普勒診斷儀,在患者平臥體位下,使用探頭對患者雙側顳窗、枕窗做掃描,觀察腦部動脈及椎動脈、基底動脈等有無病變,采集血液流速、流向、搏動等臨床相關數據,檢測后結合頸部血管彩超結果對患者做初步診斷。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檢測結果進行統計,計算組間檢測靈敏度、特異性、準確率,分析組間檢測方式應用效果,計算方法符合率=(真陽性+真陰性)X(真陰性+假陰性+真陽性+假陽性);靈敏度=真陰性/(真陽性+假陽性)X100%;特異性=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X100%,。

將兩組檢測結果進行比較,經計算,觀察組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檢出例數比較最終診斷結果,真陽性29例,真陰性4例,真陰性假陽性1例,真陽性假陰性1例,陽性檢測例數多于常規組檢出例數比較最終診斷結果,真陽性19例,真陰性10例,真陰性假陽性2例,真陽性假陰性4例;觀察組檢測靈敏度96.66%(29/30)、準確率94.28%(33/35)高于常規組靈敏度90.47%(19/21)、準確率82.85%(29/35)(χ2值分別為23.5161、19.6923,P<0.05),觀察組特異性80.00%(4/5)比較常規組特異性71.42%(10/14),兩組未見差異(χ2值為0.1250,P>0.05)。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在現今臨床中具有較高的發病幾率,患者于患病后可出現肢體輕度偏癱、視力模糊、眩暈、耳鳴、吞咽困難等癥狀,對患者肢體功能存在較大影響。
臨床上對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檢測多采用頸部血管彩超,同頸部血管彩超檢測,能夠清晰觀察到患者鎖骨下動脈血管血流情況及動脈有無斑塊,以此對患者是否患病進行臨床診斷[1]。但頸部血管彩超在檢測中,無法準確排查動脈閉塞或狹窄處血流頻率,因此存在一定誤診、漏診幾率。TCD是以低頻聲波和脈沖多普利技術為檢測原理,于檢測過程中,借助超聲的穿透性,對顱內動脈血流情況做有效觀察,將TCD與頸部血管彩超聯合,對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患者進行臨床檢測,經檢測實施,能夠更為精準的獲取到患者鎖骨下動脈、椎動脈血流相關數據[2]。對TCD與頸部血管彩超檢測結果進行匯總,可以顯著提高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診斷準確性,具有較高疾病檢測應價值[3]。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聯合檢測后,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檢測靈敏度、準確性均高于常規組僅實施頸部血管彩超患者(P<0.05),兩組檢測特異性比較,無差異(P>0.05)。
綜上所述,TCD與頸部血管彩超聯合檢測,能夠對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做到有效診斷,值得在臨床上使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