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梅
五蓮縣人民醫院,山東 日照 262300
冠心病是一種極為常見的心臟病,具有非常高的發病率,以中老年人群居多,該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狹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機能障礙,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無癥狀心肌缺血是冠心病中的一種常見類型,是指已存在心肌缺血但是沒有相關主觀癥狀的一種現象,臨床表現為無典型性和特異性,不易發現,隨著病情的發展將會引發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絞痛等嚴重并發癥,不僅會給人們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還會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安全[1]。因此,加強對無癥狀心肌缺血進行早診療是非常重要的。鑒于此,本次研究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9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90例冠心病患者納入本次研究,選取時間為2019年5月-2020年5月,所有患者經過相關檢查得到確診,均符合我國WTO心臟學會制定的有關冠心病的診斷標準,并排除臨床資料不齊患者、不配合患者、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嚴重貧血患者、依從性差患者等。在研究的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齡區間為49~80歲,平均年齡為(65.3±4.2)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為(7.5±2.1)年,本次研究均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同時得到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于檢查的前3天,囑咐患者勿服用藥物,檢查時,選用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分析儀,具體操作為:患者取平臥位,且在全身心放松情況下進行監測,采取24h動態心電圖,記錄監測到的心電信號,記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監測完成后,由經驗豐富的心電圖醫師及時對動態心電圖變化進行分析,并盡快得出診斷結果。
1.3觀察指標 觀察本組患者采取動態心電圖監測的結果、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進行分析,其中靈敏度表示為檢查結果陽性患者例數占確診陽性患者例數的百分比,特異度表示為檢查結果陰性患者例數占確診陰性患者例數的百分比。同時對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發作時間、持續時間等進行記錄,并做進一步的對比分析。

2.1動態心電圖監測結果分析 本組患者通過動態心電圖監測,顯示患者均存在冠狀動脈狹窄的表現,有52例患者存在無癥狀心肌缺血,占57.8%,有38例患者存在有癥狀心肌缺血,占42.2%,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診斷的靈敏度為(47/61)77.05%,特異度為(24/29)82.76%,見表1所示。

表1 動態心電圖監測無癥狀心肌缺血結果分析
2.2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發作時間和持續時間比較 經過動態心電圖監測,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發作時間為(2.17±1.24)h,持續時間為(0.75±0.54)min;有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發作時間為(3.62±2.37)h,持續時間為(2.25±1.31)min。有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發作時間和持續時間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767、t=7.448,P<0.05)。
隨著各種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的增大,加上世界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劇增,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且越來越年輕化,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冠心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者阻塞,導致心肌細胞出現缺血現象,從而引發心絞痛的發作。無癥狀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一種特殊類型,由于其缺乏典型癥狀和特殊性,往往會被忽視,且在常規檢查中也難以發現,隨著病情的發展,容易引發心肌梗死、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多種嚴重并發癥,甚至出現猝死[2]。因此,早發現、早診斷,以便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對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大意義。臨床上,以冠狀動脈造影為診斷冠心病有無心肌缺血的“金標準”,但是該檢查方式存在一定的創傷性,且檢查費用昂貴,禁忌癥多等局限性,導致臨床應用范圍并不廣泛。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心電圖成為冠心病診斷的主要方法,主要是通過心電圖中ST波段的變化情況作為判斷,該檢查方式操作簡單,且成本低,患者更加容易接受。常規心電圖監測由于其記錄時間比較短,很難對無癥狀心肌缺血做出準確判斷,因此漏診率或者誤診率非常高[3]。動態心電圖是以24h持續記錄患者的心電活動的全過程,并借助計算機進行分析與處理,以發現在常規體表檢查時不容易發現的心肌缺血現象,能夠準確反映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的發作情況和缺血程度,在冠心病中的診斷率非常高。該檢查方式具有記錄信息量大,無創、且操作簡便等優勢,在臨床中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
研究結果顯示,在動態心電圖監測結果中,無癥狀心肌缺血占57.8%,且其靈敏度為77.05%,特異度為82.76%,并且冠心病患者無癥狀心肌缺血發作時間和持續時間均少于有癥狀心肌缺血,這就說明,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臨床診斷難度很大,不易及時檢出,很有可能會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通過動態心電圖監測,其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很高,且能夠準確的診斷患者是否存在有無癥狀的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