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霞
山東省濰坊市婦幼保健院, 山東 濰坊 261021
ICU是整個醫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收治病情比較危急且嚴重的患者,其生命受到疾病的威脅,并且ICU容易受到疾病的影響而導致精神不佳,情緒非常不穩定,極其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1]。特別是對于兒科ICU患兒,由于年齡較小,所以很難準確的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且比較情緒化,再加上家屬對患兒的病情比較緊張和焦慮,因此怎樣來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是目前ICU臨床護理重點探討的關鍵[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了應激干預護理模式對兒科ICU患兒心理狀態調節的作用,詳細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之間進行本研究的兒科ICU患兒研究樣本選擇,共為150例,將其隨機電腦法分為(n=75以傳統的護理干預為主)為對照組,(n=75以應激干預護理模式為主)為觀察組,在對照組患兒中有38例為男患兒,有37例為女患兒,年齡范圍在1~4歲,平均年齡(2.68±0.37)歲,進入ICU治療的時間為2~60d,平均時間(43.56±3.74)d。在觀察組患兒中有39例為男患兒,有36例為女患兒,年齡范圍在1~3歲,平均年齡(2.52±0.46)歲,進入ICU治療時間為1~59d,平均時間(42.86±3.67)d。本研究所有患者的疾病基本資料相比數據相當,(p>0.05),具有可比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以傳統的護理干預為主,以無菌操作為主要原則,遵醫給藥,密切監測各項生命指標。觀察組以應激干預護理模式為主,具體內容包括:①護理人員多與患兒親近,全面分析患兒的心理情緒和心理特點,并將其與護理計劃相結合,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應激性護理模式。②護理人員積極與患兒溝通交流,增進與患兒之間的關系,讓患兒可以盡快的熟悉病房環境,同時,還要與患兒的家屬保持良好關系,可以通過家屬來了解患兒的愛好,從而更加加深患兒對護理人員的信任,使其積極配合治療,改善不良情緒。③在對患兒進行護理工作時,眼神要和藹,動作要溫柔,進而減少患兒因動作太大而感到恐懼與不適。④針對年齡較小溝通能力較差的患兒護理人員要盡量使用肢體語言來跟患兒交流,多進行身體接觸,和藹的眼神、微笑的面部、溫柔的語氣都能夠促進護理人員與患兒之間的良好關系。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焦慮、抑郁情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共20個題目,每題1~4 分,滿分50分,分數高者表示不良情況越嚴重。
2.1分析研究患兒焦慮、抑郁情況 觀察組護理前的不良情緒與對照組相比數據相當,(p>0.05),而護理后觀察組的不良情緒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如下表1。
表1 研究患兒護理前后抑郁、焦慮情況分析(分,
兒科ICU主要是兒科臨床對危重癥患兒進行治療和搶救的重要場所,由于華患兒年齡較小,所以在ICU病房中會產生恐懼、害怕、緊張等不良心理情緒,從而降低治療的依從性,降低治療的效率。因此,在對患兒進行治療的同時增加有效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可以達到輔助治療的目的[3]。有研究表明,應激護理模式就是針對患兒不良情緒的優質護理干預,首先為患者營造一個舒適的住院環境,減少不必要的噪音,調節好病房的溫度與濕度,與患兒建立良好的溝通,密切監測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征,觀察表情變化,一旦發現異常需立即進行處理。可以在病房內放置一些色彩鮮艷的貼紙、掛飾、毛絨玩具等,讓患兒在病房內可以保持放松,從而促進治療的效果[4-5]。
本研究觀察組護理前的不良情緒與對照組相比數據相當,(p>0.05),而護理后觀察組的不良情緒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與徐純[6]的研究結果疾病一致。
綜上所述,在兒科ICU臨床患兒護理中對其應用應激干預護理模式的效果極好,可以有效改善患兒的不良心理狀態,提高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值得臨床的借鑒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