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明 李紅閣
1.蒲城縣中醫醫院,陜西 渭南 715500;2.渭南市中心醫院,陜西 渭南 714000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臨床致殘率水平較高,患者受到神經功能缺損問題的影響,極易發生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問題,進而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對此,本研究針對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治療措施進行分析,討論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的應用價值。
1.1臨床資料 針對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醫院診治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納入實驗資料,66例,分組法為抽簽法,分別是實驗組(n=33)與參照組(n=33)。實驗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女男比是15:18。年齡上限83歲,年齡下限54歲,年齡均值是(69.54±11.58)歲。腦梗塞病程時間最長32d,病程時間最短4個月,腦梗塞病程時間均值是(2.88±0.63)個月。參照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女男比是13:20。年齡上限84歲,年齡下限54歲,年齡均值是(69.58±11.63)歲。腦梗塞病程時間最長32d,病程時間最短5個月,腦梗塞病程時間均值是(2.93±0.67)個月。對2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年齡、性別、腦梗塞病程時間數據資料實行驗證,P>0.05,具有可比性特征。
1.2方法 參照組予行常規治療,根據患者病情予行阿司匹林、丹紅注射液、低分子肝素的藥物予以治療。實驗組應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方劑:黃芪30g、當歸12g、赤芍12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地龍10g,隨癥加減:嘴眼歪斜甚者加用白附子、僵蠶、益智仁與全蝎;陽虛甚者加用附片、桂枝;惡心納差甚者加用半夏、陳皮;頭痛甚者加用柴胡、白芍、生地與石決明[2]。上述藥物水煎取湯,早晚溫服半劑。全部患者均實施20d治療。
1.3統計學分析 全部66例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病案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之中,計量資料表示成(均數±標準差)形式,包含: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實行t檢驗,滿足正態分布。計數資料表示成例數n(%)形式,數據實行χ2檢驗,包含: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臨床效果情況。P<0.05,顯示出數據檢驗統計學意義。
2.1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對比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后相關評分數據(見表1),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治療前相關評分具有一致性,顯示出數據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參照組,與參照組相比,實驗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高,顯示出數據檢驗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
2.2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臨床效果情況比較 對比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臨床效果情況(見表2),實驗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臨床效果(93.94%)高于參照組(75.76%),顯示出數據檢驗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臨床效果情況比較[n(%)]
腦梗塞近年來臨床發生比例逐年升高,中醫角度認為腦梗塞屬中風范疇,一般多因氣血兩虛、情志不暢等因素所致,臨床治療難度相對較高,患者肢體功能下降,影響了其生活質量[3]。對此,本研究針對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結果顯示,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治療前相關評分具有一致性,實驗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參照組,與參照組相比,實驗組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高,實驗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臨床效果高于參照組。補陽還五湯是清代王清所創名方,其中,黃芪可益氣健脾、行氣活血;地龍可引血活絡;當歸、川芎、赤芍、桃仁與紅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4]。補陽還五湯全方共奏通絡散結、行氣活血、健脾氧氣的效果[5]。
綜合以上結果,補陽還五湯于腦梗塞恢復期治療中具備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