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縣立醫院,山東 菏澤 274400
骨傷疾病屬于臨床常見病癥,目前主要發生于中老年人及兒童,其中跌倒、撞擊、車禍等是導致骨傷發生的主要因素,常見于長骨骨折。交鎖髓內針是治療骨傷的主要術式也是有效術式,但由于創傷較大,因此患者術后存在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且并發癥多發等情況。中西醫結合治療骨傷疾病的思想目前已獲得臨床認可。文獻指出,骨傷患者實施交鎖髓內針治療術后予以中藥治療對術后恢復進程及并發癥預防具有積極作用[1]。為此本研究對骨傷患者采用中醫聯合交鎖髓內針治療,旨在探討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4月我院住院治療的骨傷患者共79例,治療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聯合組,其中對照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齡22~67歲,平均(44.57±6.09)歲;脛骨骨折12例,腓骨骨折18例,橈骨骨折9例。聯合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23~66歲,平均(45.06±5.79)歲;脛骨骨折11例,腓骨骨折19例,橈骨骨折10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單純骨傷患者;年齡在18周歲以上,80歲以下;家屬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患者;粉碎性骨折患者;骨質疏松癥患者;骨腫瘤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交鎖髓內針進行治療,手術前擺正患者體位呈仰臥位,實施硬膜外麻醉常規消毒,根據X線結果查找骨折部位確定手術切口;將皮膚逐層切開后將骨折兩端復位修正,避免對周圍軟組織血管的損傷;擴髓后髓內針鎖定,仔細確定髓內針的鎖定及復位情況,常規傷口止血口逐層縫合傷口,術后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抬高患肢,術后予以肢體訓練。
聯合組患者則增加中醫治療措施,采用中藥治療方法,患者手術后初期治療以消腫止痛及活血化瘀為主,組方:丹參20g、三七20g、玄參15g、茯苓15g、生地黃10g、紅花10g、赤芍10g、土鱉蟲10g,水煎至300ml,早晚溫服150ml,服藥兩周。后期治療以壯骨補腎為主,組方:懷牛膝20g、山茱萸12g、熟地黃10g、澤瀉10g、白術12g、赤芍10g,水煎300ml,分兩次服用,連續服藥9周。
1.3觀察指標 (1)統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腫脹消退時間、骨折愈合時間、首次下床時間。(2)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出現感染、皮下組織壞死、遷延不愈等并發癥發生率。

2.1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聯合組患者的腫脹消退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及首次下床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2.2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對比 聯合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交鎖髓內針治療骨傷疾病因其創傷小、操作簡便等優點而在臨床廣泛應用,并且可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及不適感,促進術后肢體功能的快速恢復[2]。但髓內針固定易造成術后恢復進程慢等現象,并且易出現感染風險,影響治療效果。中醫聯合交鎖髓內針治療可起到標本兼治,優勢互補的效果。
交鎖髓內針屬于外科術式,因此骨傷患者術后恢復較慢,加之術后患者極易出現傷口感染、肢體腫脹及遷延不愈等并發癥,導致手術治療效果降低[3]。中醫治療的思想是標本兼治,通過消腫止痛及活血化瘀的方式提高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并且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中對行交鎖髓內針治療的患者加以中醫治療措施,在治療初期由于患者氣血虧虛,血氣淤堵,采用丹參、三七、紅花等藥物消淤止痛、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可短期消除術后肢體腫脹疼痛之癥狀;生地黃、赤芍可清熱涼血;土鱉蟲強筋骨、止骨痛;茯苓利水消腫。在治療初期可促進骨折部位的愈合、減輕疼痛及感染。治療后期熟地黃滋養傷口;白術及澤瀉利水滲濕,抑制感染發生;懷牛膝加快術后愈合,促進骨折部位的修復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中醫聯合交鎖髓內針治療骨傷疾病對術后恢復及預防并發癥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交鎖髓內針聯合中醫治療可降低骨傷患者的腫脹消退時間,促進骨折愈合,降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