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晶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富盛鎮衛生院,浙江 紹興 312037
隨著醫療體系的完善,臨床護理的地位不斷提高,護理工作質量不僅是醫療水平的體現,還是醫院形象的展現。有研究顯示[1-2],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全面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產生,改善患者預后情況,加快治療進程,保護患者生命健康。而傳統護理模式僅給予患者疾病相關護理措施,常忽略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為此,難以滿足患者對臨床護理的需求。基于此情況,我院對全科護理在醫院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展開了研究。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于我院收入并治療的60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常規護理組和全科護理組,每組各30例。常規護理組:男患者14例,女患者16例,年齡為22~69歲,中位年齡為(35.2±3.4)歲。全科護理組:男患者16例,女患者14例,年齡為24~72歲,中位年齡為(35.5±3.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常規護理組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疾病及治療相關注意事項,遵醫囑實施藥物治療,關注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的變化,為患者講解藥物的不良癥狀等。
全科護理組實施全科護理,包括以下方面:(1)成立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根據護理人員專業水平為其分配適宜的工作內容,并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及獎懲措施。而后根據護理人員工作內容為其制定合理的排班,避免護理人員過渡疲勞,從而提高護理工作效率。(2)提高護理專業素質:為護理人員組織知識講座,提高護理人員對疾病及治療的了解,降低不良事件的產生。還可為護理人員組織護理交流會,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講解臨床護理技巧及注意事項,以提高護理人員專業技能,降低護理風險,提高護理質量。(3)制定護理計劃:根據患者病情及治療方式制定個體化護理計劃,評估患者治療中可能出現風險事件,并給予針對性預防措施。而后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護理計劃。(4)實施護理計劃:①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治療環境,每日定時為病房進行清潔,確保病房溫度及濕度適宜,定時進行通風。②為患者講解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了解,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增加護患溝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并盡量滿足患者心理需求,而后給予患者適宜的心理疏導,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③密切監測患者病情及生命體征的變化,遵醫囑給予患藥物治療。囑患者按時定量服藥,勿擅自增減用藥劑量或更換藥物,避免不良事件的產生。若患者出現異常癥狀,護理人員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治療。④根據患者病情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方案,嚴格遵循科學配比,以提高患者身體素質,改善患者抵抗力及免疫力,加快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
1.3評價標準 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3-4],評估患者焦慮、抑郁程度。應用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對護理質量及護理效果的滿意度。

2.1兩組患者SAS及SDS評分情況的比較 護理后,全科護理組SAS及SDS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SAS及SDS評分情況的比較分]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比較 全科護理組護理質量及護理效果評分均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情況比較分]
大量臨床治療結果顯示[5],在患者治療過程中,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顯著效果,可加快治療進程,降低治療風險,保護患者身心健康。傳統護理模式常因護理質量較差,護理失誤較多等因素,從而導致護患糾紛的產生,嚴重影響醫院形象。為此,應給予患者更為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降低護理風險,提高護理質量,保護患者生命健康。
全科護理是一種遵循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的護理模式,通過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制定個體化護理計劃,從而提高臨床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減少并發癥的產生,從而改善患者預后情況,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積極性,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加快患者機體功能的恢復,保護患者生命健康。與常規護理相比,全科護理更為科學有效,不僅可提高患者生理及心理舒適度,減輕患者治療痛苦,還可給予醫生有效的護理幫助,提高治療安全性,降低治療風險,加快患者恢復,有利于消除醫護間的隔閡,建立和諧友善的工作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全科護理組SAS及SDS評分均明顯降低,全科護理組護理質量及護理效果評分均高于常規護理組,表明實施全科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降低風險事件的產生,加快治療進程,改善患者預后情況,從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綜上,實施全科護理可顯著提高醫院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降低護患糾紛的產生,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