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大連醫院, 遼寧 大連 116600
骨科患者因活動受限,往往需要采取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為有創治療的方式,圍手術期易發生相關并發癥,影響患者及早康復及預后效果。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是指在患者整個圍手術期內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優化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對患者身心造成的創傷,以減少其術后應激反應及并發癥,促進患者及早康復。本文為探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骨科患者圍手術期護理的臨床效果,以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7例骨科患者為例展開如下研究
1.1研究對象及其資料 87例患者本著入院先后時間分為對照組(2019年9月-2019年11月入院47例)和聯合組(2019年12月-2020年2月入院40例)。對照組有29例男患者和18例女患者,年齡范圍20~70歲,平均(48.5±5.8)歲;聯合組有26例男患者和14例女患者,年齡范圍18~70歲,平均(48.2±5.6)歲。所選87例患者疾病類型均為外傷骨折,排除病理性骨折、凝血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及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無手術禁忌證。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
1.2方法
1.2.1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主要包括: ①術前護理。對患者術前緊張、恐懼等負面心理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及相關檢查,術前8h禁食、術前4h禁飲。
②術中護理。術中保持手術室溫濕度適宜,選擇適宜的體位,實施麻醉及吸氧,如有必要配置導尿管,術中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如有異常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處置。
③術后護理。術后待患者完全清醒且無不良反應后送至病房,對患者切口部位顏色變化、疼痛情況、鎮痛效果、引流液性狀顏色引流量等進行觀察,協助其翻身、拍背、指導咳痰,做好呼吸道護理等工作。
1.2.2聯合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 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進行護理,根據以往臨床常規護理經驗總結骨科圍術期內存在的潛在風險,制定相應的干預方案,實施加速康復措施,以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其盡快康復。具體如下:
①術前護理。相比對照組,聯合組術前禁食禁飲可相對放寬,指導患者術前6h攝入流質食物,術前4小時服用10%葡萄糖溶液500ml[1]。
②術中護理。術中減少補液,不留置導尿管,若患者術后出現尿潴留再進行導尿處理。密切觀察引流管性狀顏色引流量,待時間合適即可拔除導尿管。
③術后護理。術后患者若無不良反應發生,術后4h提醒患者飲水、術后12h可進食流質食物,并對其進行自控鎮痛處理,時間為2d。視患者術后身體實際情況指導其及早活動,活動強度應在患者耐受范圍內,循序漸進進行,防止發生深靜脈血栓[2]。術后3d若患者體溫正常,切口無感染、能自主活動及順利進食,則代表其符合出院標準,即為其制定功能恢復的訓練方案,給予指導示范,以使患者掌握,術后2周內為其辦理出院。
1.3觀察指標 觀察統計兩組術后床上活動、床下活動、住院時間。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切口感梁、消化道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深靜脈血栓等。患者出院前發放調查問卷評價護理滿意度。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級,滿意率=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2.1兩組術后情況對比 兩組術后床上床下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對照組均劣于聯合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床上床下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2.2兩組術后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對比 兩組術后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對比,對照組均劣于聯合組,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對比[n(%)]
近年來一些有助于患者預后及康復的新型醫學理念不斷涌現,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就是其中的一種,并逐步在醫學界中得到了不斷應用。該理念倡導從術前、術中、術后等各個環節對圍手術期患者實施一整套經醫學詢證且效果顯著的優化措施,以使患者在圍手術期內應激反應減少,降低并發癥發生機率,從而縮短其住院時間及康復進程[3]。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僅實施常規護理,聯合組在其基礎上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術前對患者禁食禁飲標準相對放寬,以免患者長時間忍受饑餓;術中減少補液有助于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如心衰、腸道水腫等,暫不留置導尿管必要時再行導尿處理;術后視患者情況進行早期活動,既可避免由于活動減少發生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又能促進關節功能的早日恢復,同時為患者制定功能訓練方案,指導其掌握訓練方法,通過功能訓練達到功能恢復、患者康復的目的[4]。該組患者住院時間、康復進程、并發癥發生率均少于對照組,因而也贏得了高于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骨科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應用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來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應激反應,減少圍術期并發癥發生的機率,促進患者功能的及時恢復,從而獲得更高的護理滿意度,具推廣價值及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