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 王紫彤 徐敏
淄博市中心醫院,山東 淄博 255000
隨著空氣污染、吸煙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據世界統計,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約有155萬左右[1]。目前,肺癌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以此來延長患者生命周期,但因手術創傷大、術后疼痛劇烈,再加上生理機能的紊亂,不僅會影響康復療效,還會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2]。因此,在肺癌切除術圍術期護理中,配合快速康復護理,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取50例行肺癌切除術的患者,探究在肺癌切除術圍術期護理中快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8年1月-2020年2月,抽取50例本院收治的行肺癌切除術的患者作研究對象,根據是否實施快速康復護理作為分組依據,將50例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實驗組,各25例。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50~62歲,平均(55.55±4.63)歲,病理表現:鱗癌、小細胞癌、腺癌、腺鱗癌分別4例、1例、6例、14例。實驗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50~62歲,平均(55.55±4.63)歲,病理表現:鱗癌、小細胞癌、腺癌、腺鱗癌分別4例、1例、6例、14例。上述資料組間對比,P>0.05,可比較。所有患者均經支氣管活檢、肺CT檢查確診,且臨床分期為1-2期者[3]。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即做好術前準備,對患者疑問進行回答,同時做好手術配合,術后監測生命體征與營養指導,配合康復指導等?;诖?,實驗組增加快速康復護理,如下:
1)術前護理:當患者知道自己得了肺癌后,易出現不良情緒,如低落、抑郁、恐懼等。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主動與患者交流,積極引導患者,講解肺癌發病機制、癥狀、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分享治療成功案例,鼓勵患者調整好心態,提高治療信心,進而配合護理,減輕心理顧慮。根據患者的體質、飲食習慣,對患者實施綜合評估,調整機體,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態實施手術治療。向患者說明戒煙的重要性,開展肺功能訓練,進行有氧運動,做好堅持訓練,使患者術后可以盡快適應,促進康復。術前由護理人員及時向患者說明手術流程,補充1000ml的葡萄糖溶液,以此來補充體能。術前6h禁食,2h禁水。2)術中護理:做好麻醉干預,術后因意識恢復較快。限制好液體的輸入,以此來減輕心臟負擔,強化保暖干預,將室溫調至28度以上,預防低體溫的出現。3)術后護理:對胸腔引流管做好管理,定時(30min)查看一次,預防其出現血塊堵塞,保持引流通暢,記錄好引流液性狀,及時發現異常,及時上報。術后根據患者口渴程度,少量飲水,無惡心嘔吐者,食用半流質飲食。術后一天,開展疼痛干預護理,指導呼吸方法,有效緩解疼痛感;同時鼓勵患者盡早下床開展站立、行走訓練,術后2天復查胸片,必要時做好負壓吸引。術后應用自控鎮痛泵與抗炎藥物,并于應用中,及時對患者鎮痛效果進行評估,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同時觀察每天的輸液量,要低于1500ml。引流減少時,拔出引流管,術后開展針對性康復運動,首先于床上,開展胸廓與肢體運動,待肺功能提升后,可指導下床站立、行走等運動指導,同時增強健側肺功能訓練,并于術后叮囑患者開展高纖維、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患者盡早康復。
1.3觀察指標 對比術后觀察指標、生活質量評分。術后引流、下床、抗生素應用、住院等時間為術后觀察指標。用SF-36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價,100分,分數越高,越好[4]。
實驗組術后引流、下床、抗生素應用、住院等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術后觀察指標、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肺癌是目前我國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手術屬于肺癌治療的主要方案,但術后因肺葉減少,會減少肺容量,降低通氣量,損傷肺功能。而術后患者因擔心疼痛感,再加上病情的影響,會對機體營養狀態、呼吸肌產生影響。因此,在肺癌切除術圍術期護理,開展快速康復護理,對改善術后應激反應具有重要作用。
快速康復護理是以循證醫學理念為基礎,結合護理、外科等治療、護理,以此來減輕患者痛苦,促使機體盡快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同時,在快速康復護理中,給予營養支持,保持優質的營養供給;同時開展肺功能訓練,幫助患者盡快適應術后呼吸狀態,強化健側肺功能訓練;術后密切看護引流管,減少并發癥,幫助患者減輕痛苦,促使病情盡快康復,提高生活質量[5]。
綜上所述,在肺癌切除術圍術期護理中快速康復護理的應用,對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