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艷
大慶龍南康復醫院,黑龍江 大慶 163000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UC,屬于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會累及患者的直腸、結腸,免疫、遺傳、腸道微生態等因素,均為引發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1]。臨床癥狀: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等。本研究將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評價對象,重點研究精細化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干預的實施效果。
1.1臨床資料 抽取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所收治的60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通過結合患者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組,均分為甲組、乙組。甲組男性女性數量各17例、13例;年齡介于40~76歲,平均年齡(58.6±5.5)歲;病程介于2~12年,平均病程(7.8±3.1)年。乙組男性女性數量各18例、12例;年齡介于42~75歲,平均年齡(58.5±5.4)歲;病程介于2~13年,平均病程(7.5±2.9)年。以統計學軟件對兩組臨床資料處理、分析,經研究沒有發現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參照潰瘍性結腸炎外科治療指南中,關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2];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患者家屬簽訂知情協議。
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認知功能障礙;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乙組接受常規護理 進行健康教育主動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比如: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及時糾正患者對自身疾病的錯誤認知。
1.2.2甲組接受精細化護理 ①精細化飲食護理,叮囑患者堅持以少食多餐的原則進食,可多補充一些含有高蛋白、熱量、容易消化的食物,以此滿足患者機體需要,提高患者機體免疫能力。同時,進食過程需保持細嚼慢咽,旨在促進消化。②精細化腸道檢測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對患者腸鳴音聽診評判是否存在腸功能紊亂,防止發生腸梗阻情況。如果發生發熱、電解質紊亂狀況,需在第一時間上報并采取針對性措施處理;針對腹痛表現者來講,則需立即停止灌腸。③灌腸和肛周護理,灌腸的過程使用鼓勵性、安慰性語言,和患者溝通 、交流,叮囑患者深呼吸,主要目的促使肛門括約肌為松弛的狀態。灌腸液溫度保持38~40°C,結合患者具體狀況明確保留灌腸的時間,一般保留灌腸時間在6h以上。除此之外,應該在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便后,通過溫水清洗、加強肛周護理,對于有肛裂和痔瘡者需加以對癥處理。
1.3指標觀察 觀察兩組臨床相關指標(大便成形時間、住院時間)、不良反應情況的差異。

2.1組間臨床相關指標方面的對比 甲組、乙組大便成形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統計學的意義均存在,P<0.05,如表1。

表1 組間臨床相關指標方面的對比
2.2組間不良反應情況的對比 甲組中腹瀉者、惡心嘔吐者各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67%(2/30)乙組中腹瀉者、便急者、惡心嘔吐者、肛門腫痛者各3例、2例、2例、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6.67%(8/30);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的差異性,P<0.05,χ2=4.3200。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屬于胃腸內科發生率較高疾病,一般會通過藥物灌腸方法治療,這個過程患者為獲得患者的理解、配合,應該為患者提供護理干預。精細化護理作為新型護理模式,能考慮到患者的臨床需要提供臨床護理護理,本文主要經飲食護理、腸道檢測護理、灌腸護理、肛周護理,開展精細化護理工作。實施飲食護理可告知患者飲食搭配的禁忌,促使患者合理搭配飲食,滿足患者的機體需求;實施腸道檢測護理,能掌握患者腸道功能恢復狀況,如果發生腸道功能紊亂,需立即對癥處理;實施灌腸護理及肛周護理,利于改善患者肛門括約肌收縮功能,為正常灌腸提供良好的支持,同時確保患者肛周為清潔、干燥的狀態[3]。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見,甲組的大便成形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乙組有統計學的差異,P<0.05。甲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乙組,存在統計學的意義,P<0.05。由此說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護理中,運用精細化護理模式的效果顯著、有效,能夠縮短患者大便成形和住院的時間,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總而言之,精細化護理干預的實施,對減少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大便成形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等,均有積極的作用,具有臨床方面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