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人民醫院,山東 青島 266400
作為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四肢骨折具有較高的發生率,而患者在發生四肢骨折之后往往會伴隨疼痛和肢體腫脹的癥狀,肢體腫脹也是造成疼痛的原因,且不利于患者的恢復和身體健康,如腫脹比較嚴重還會延遲患者的傷口愈合,增加感染和靜脈血栓的風險[1]。所以,為了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生活質量,有必要對肢體腫脹的情況進行消腫治療[2]。本研究主要對四肢骨折患者術后采用綜合護理和康復訓練的具體效果進行分析,為探究其具體效果,特選取研究對象50例,均為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之間收治的四肢骨折肢體腫脹患者進行研究。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50例,均為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之間收治的四肢骨折肢體腫脹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25例患者中包括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24~79歲,均值(45.3±5.1)歲;觀察組25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23~76歲,均值(44.8±5.2)歲。兩組一般資料可比(P>0.05)。
1.2方法 采用常規護理用于對照組,采用中醫護理聯合康復訓練用于觀察組,具體包括: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1)上肢:骨折復位或固定后告知患者運動遠端關節、握拳、提肩。手術后1~2周告知患者進行握拳訓練,自主活動關節,進行鍛煉,逐漸提高運動強度。手術后6~7周進行肌肉鍛煉,適當負重,可以進行適度工作。(2)下肢。在骨折復位之后,活動指關節、踝關節和肱四頭肌。按照患者的具體恢復情況安排活動時間和強度,按摩髕骨部位,每天3~4次,指導患者拉手環和牽引,術后2星期進行直腿抬舉和小幅度蹬床活動,可以在拐杖的協助下負重活動,術后3~4周在保護好骨折部位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大范圍活動,適當增加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術后6~7周進行關節和肌肉協調活動,可以從雙拐到單拐,最后過度到無輔助工具的狀態下自由活動。綜合康復護理:(1)傷口的處理方法。術后冰敷傷口,檢查傷口出血、液體滲出情況,若有異常及時處理。用紅外線照射治療改善患者血液循環,每次半小時,一天3次。若患者術后不良情緒明顯可以進行疏導,播放輕音樂,轉移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2)患肢護理。指導患者自己觀察患肢的固定情況、引流管情況等,護理人員也要加強巡視,及時調整患者患肢的放置位置,防止出現患肢外旋。加強對患者的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骨折后各個階段恢復的過程和注意事項,包括血腫機化期、骨痂形成前期、骨痂成熟期及愈合期,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配合度。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觀察。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格進行評估,按照護理滿意度情況分為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滿分為100分,超過80分為十分滿意,60~80分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十分滿意和滿意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處理軟件采用SPSS24.0,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當P<0.05時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2%,觀察組的護理意度為92%,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發生并發癥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0%(5/25),觀察組發生病發癥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1/25),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人數明顯多于觀察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
在臨床上,四肢骨折的發生率比較高,嚴重困擾著患者和患者家屬,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3]。如不及時采取治療和科學的護理將會導致患者的病情加重。對于四肢骨折患者來說,有必要通過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知,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度和配合度。此外,通過心理護理對患者的心理健康進行關注,如發現患者有異常情況及時采取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排憂解難。在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各方面的評估,對患者受傷的程度和實際狀況進行了解,便于開展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2%,觀察組的護理意度為92%,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人數明顯多于觀察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對于四肢骨折手術患者,采用綜合護理聯合康復訓練能夠顯著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減少病發癥的發生,具有較高的臨床參考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