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朋
遼寧省大連市瓦房店中心醫院,遼寧 瓦房店 116300
由于婦女產后缺乏雌性激素、藥物因素等,分娩所帶來的盆底肌損傷最為常見,其分娩后臨床上出現尿失禁、子宮脫垂、腰骶部疼痛以及性功能障礙等的癥狀,就可以確診為盆底功能障礙。盆底功能障礙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盆底肌出的支持結構受到損傷,或存在缺陷因而導致的一種功能障礙[1]。因為分娩時要保證子宮處于正常位置,產婦身體的韌帶、筋膜、盆底肌處等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松弛。婦女產后6個月是恢復盆底肌功能的重要時期,在韓煒[2]研究中顯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可提高治療盆底功能損傷的效果。對于普通的治療方法治療盆底肌損傷,產婦往往會因為心理壓力、家庭因素、對疾病了解程度不夠等對治療該疾病產生力不從心的心理,導致該病治療效果不顯著。因此,針對產婦產后盆底功能康復治療實行護理干預應用效果如何,做出如下研究。
1.1一般資料 將2016年11月-2017年9月我院接納的74例產婦用作本研究對象。對照組產婦37例,年齡19~41歲,平均(28.37±5.26)歲;孕周37~41周,平均(38.87±2.31)周。觀察組產婦37例,年齡20~43歲,平均(28.70~3.92)歲;孕周38~41周,平均(39.21±2.25)周。兩組產婦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為:單臺初次分娩者、有產后盆底功能障礙者、無傳染病及其他綜合癥者、均簽署知情通知。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產婦實行常規護理治療,做好保暖工作,根據病房內溫度合理穿衣,防止身體出現不舒服,身體慢慢恢復以后適當吃些溫熱清淡的食物,私處護理工作也要做好。觀察組產婦在對照組產婦護理基礎上給予盆底功能康復治療。①關注產婦心理變化情況,勿產生消極心理,摒棄錯誤觀念,疏導產婦積極配合治療。時常和產婦家屬溝通,如有矛盾及時解決,避免增加產婦心理壓力。②使用盆底康復治療儀治療產婦:脈寬20 ~740us,電擊頻率8 ~80Hz,將探頭置于陰道,持續10-15分鐘,每周兩次,持續6周。同時訓練會陰收縮功能,以增強陰道收縮和尿控能力,每次收縮3秒,持續15~30分鐘,每天練習3次。在產婦膀胱排空后,左側臥位屈膝,全身放松的情況下按摩會陰穴和長強穴。應以產婦承受能力最為最大力度,每天按摩1~2次,每個穴位按摩50~100下,時間間隔為5秒,持續6~8周。③對產婦講解注意事項,如避免便秘、咳嗽、久坐、抱孩子等增加腹壓的動作,陰道內可吸收線縫合傷口會脫落流血,量少不必緊張,若出血量大及時聯系醫生就診。講解發病機制。④盡可能的讓產婦以新鮮蔬菜水果為主,務必食用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以提高產婦身體免疫力。時刻保持清潔衛生,禁止吸食煙酒。⑤告知產婦及家屬做好預防工作,一個月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不要提重物或參加勞動量大的活動。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產婦的分娩后3月的盆底肌力做評分比較,分為1~5級,級數越高表示恢復效果越好。比較兩組產婦對治療護理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

2.1盆底肌力評分的對比 兩組產婦分娩3月后,觀察組盆底肌力評分高于對照組t=6.956(P<0.05)。見表1。

表1 分娩3月后兩組產婦盆底肌力評分比較[n]
2.2護理滿意度的對比 兩組產婦對于護理干預下的滿意度,觀察組高于對照組χ2=21.061(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護理滿意度對比[n(%)]
產婦向來是一個家庭的重點保護對象,好的家庭環境甚至直接影響著分娩結局,分娩后產婦家屬不能一腔心思都聚集在嬰兒身上,應該分出一些精力在產婦身上,支持和鼓勵產婦面對治療,讓好的產后恢復效果成為婦女甚至整個家庭的新起點。婦女分娩前期,隨著孕周時間增加,胎兒體重也不斷增加,臟器重量、負壓也會越來越大,就會導致盆底肌肉長期受壓。進而出現陰道松弛,分娩時可能損傷陰道壁,所以產婦出現盆底功能障礙的可能性也比較大[3]。除了正常注意飲食和注意休息,主要還是產婦的體內健康狀況影響著療效,有效的器械治療不會對產婦身體產生害處。主要的盆底支撐系統由盆底肌肉群、韌帶、筋膜以及神經等組成,承擔了女性子宮、膀胱、直腸等器官的承托作用,保持其在正常的位置[4]。由此可見,盆底肌損傷不容小覷。有效的盆底功能康復治療可改善產婦分娩后的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本研究對產婦分娩后給予盆底治療儀、陰道啞鈴訓練、相關穴位按摩等護理治療方法,有效的改善了盆地損傷的療效。
綜上所述,產后婦女的盆底功能康復治療中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可促進盆底肌損傷的恢復,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有顯著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