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秋
豐縣人民醫院,江蘇 徐州 221700
牙周炎是一種慢性、多因素的感染性疾病,牙斑菌是致病因素之一[1]。在患者治療期間由于依從性差或對口腔衛生重視不足,易導致疾病復發,因此在患者治療維護期予以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必要[2]。本文就牙周護理干預在慢性牙周炎維護期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的8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就診時間均在2018年1月-2020年5月期間,將其隨機分為2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齡在23~48歲之間,平均(35.12±7.64)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在22~47歲之間,平均(35.64±7.53)歲。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顯示組間差異較小(P>0.05),可對比研究。本次研究排除合并系統性疾病患者;合并傳染性疾病患者;患有凝血功能障礙患者。
1.2方法 患者初診時檢查和記錄患者的探診出血百分率以及菌斑指數;予以患者牙周基礎治療,以治療后的第1個月為基線,后3、6、12個月為定期復診牙周維護治療時間。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口腔衛生指導,叮囑患者合理刷牙等日常注意事項。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接受牙周護理干預,包括(1)了解和記錄患者的個人信息和職業、基礎疾病、家庭住址等情況,詢問患者對牙周炎疾病的了解情況、日常生活習慣、刷牙次數等信心,對患者進行初步評估,制定護理方案。(2)予以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在了解患者對口腔衛生認知情況后,針對患者的錯誤認知和行為進行糾正,告知患者咬唇、咬指甲等不良行為對口腔衛生的影響;告知慢性牙周炎疾病的病發機制和治療方式,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和治療配合度。針對慢性牙周炎易反復發作、疼痛等癥狀給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進行心理干預,結合患者年齡、心理狀態予以疏導,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消除不良情緒,告知患者不良情緒對自身免疫力的影響,可導致牙周病的加重;幫助患者樹立疾病治愈的信心,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3)在每次治療后用雙氧水沖洗牙周袋,并叮囑患者注重口腔衛生,堅持飯后漱口,堅持早晚刷牙,刷牙時動作輕柔,避免損傷牙齦;牙齦發炎時及時服用消炎藥物。指導患者使用生理鹽水漱口,沖洗牙齒縫隙間的食物殘留。(4)飲食上告知患者多進食纖維豐富的食物,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注重飲食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多飲用白開水。進食時咀嚼緩慢,避免單側咀嚼。(5)指導患者進行牙齦按摩,將手指置于牙齦上顫動,或增適當增加刷牙的時間,促進牙周血液循環。(6)記錄患者電話、微信等聯系方式,提前通知患者復診時間,告知患者按時就診。
1.3觀察指標 對比2組患者的探診出血百分率和菌斑指數情況。復診時檢查患者全部牙齒,對每顆牙的探診出血情況和菌斑情況進行記錄,計算出血率和菌斑指數。
2.1患者的探診出血百分率和菌斑指數情況 2組患者初診時探診出血率和菌斑指數相近,無顯著差異,P>0.05;經護理干預后,基線治療期間2組患者探診出血率和菌斑指數差異較小,P>0.05;基線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復診時,觀察組患者的探診出血率和菌斑指數,均低與對照組,P<0.05。
表1 對比2組患者探診出血百分率和菌斑指數情況
牙齦炎癥在進一步向深層牙周組織擴展后,使牙周出現炎癥病理變化,導致牙齦和牙槽骨出現萎縮改變。牙周炎的早期臨床表現并不明顯,在進展期或晚期會出現牙齒松動、咬合無力、反復牙周膿腫等癥狀,可導致患者牙列缺損[3]。在牙周炎維護治療期,需要患者每隔3到4個月進行一次復診,動態監測患者的病情變化,予以患者針對性治療以維護患者牙周的長期健康穩定[4]。但這一期間,患者在不就診、無監督的情況下口腔清潔依從率不高,導致牙周炎復發率高。
牙周護理作為一種現代護理工作模式,能夠增強患者的口腔健康意識,提高患者自護能力,有助于控制疾病復發。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牙周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在基線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復診時,觀察組患者的探診出血率和菌斑指數,均低與對照組,差異性顯著,P<0.05。說明觀察組患者在采用牙周護理干預后治療效果顯著提升,利于患者病情康復。在牙周維護治療期,予以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從心理、精神上予以患者支持,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和自護的重視度,在飲食、日常口腔衛生管理上予以指導,有效改善患者的口腔衛生,對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的影響[5]。
綜上所述,牙周護理干預能有效提升慢性牙周炎維護期治療的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