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九0醫院,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門診作為醫院面向患者的首要科室,每日接待患者人數較多,其護理質量會體現出醫院護理水平[1]。門診主要是負責接待患者、疾病診治等工作,針對大多數患者在入院時會產生焦慮情緒,因此門診導診的應用就顯得極為重要。門診導診主要是由醫護人員來完成,要求醫護人員具備較高綜合素質、語言溝通技能、護理技能等,而運用護患溝通能夠減少患者負性情緒產生,提高患者在診治期間配合度,降低醫患糾紛事件發生率[2-3]。本文就針對護患溝通實施效果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共挑選78例患者,分兩組,對照組、觀察組在導診護理中分別以基礎護理、護患溝通進行干預,每組39例;觀察組男、女分別20、19例。年齡19~62歲,平均(40.58±0.78)歲;對照組男、女分別21、18例。年齡20~61歲,平均(40.62±0.8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基礎護理,觀察組采用護患溝通,涉及內容:①尊重患者:在患者入院時,醫護人員需要以溫和的態度接待患者,耐心地詢問患者的病情情況,引導患者去往正確的科室進行診治,若患者在診治過程中出現疑問,醫護人員以患者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回答,同時對患者進行鼓勵和疏導,讓患者的不安情緒得到穩定,并且建立護患之間的信任感。②語言交流:在導診期間,醫護人員需要向患者做介紹,讓患者對醫院、醫護人員有更詳細地了解,并且了解診治的具體步驟。由于每日門診患者數量較多,而且病癥種類較多,因此醫護人員在接待患者時,需要盡量地將語速放緩,減少采用專業術語交流的方式,認真地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用易懂語言告知疾病出現原因、癥狀等,并且耐心地傾聽患者主訴,針對病情較嚴重、特殊的患者,則需要注意患者情緒狀態,以簡潔語言進行交流,在患者診治期間多關注患者狀態,及時地為患者進行疾病問題解決。③非語言溝通:醫護人員作為接待患者主要人員,因此醫護人員需要注重自身儀態、精神面貌等,讓患者對醫護人員有較好第一印象。其次醫護人員在接待患者時,需要根據患者想表達內容進行理解,認真地感知患者感受。在聽患者主訴期間,要保持積極情緒狀態,切忌出現不耐煩情緒,以免對患者情緒產生負性影響。同時給予患者眼神交流,不在患者講話時進行打斷,當患者講述到病癥或者感到難受給予患者鼓勵的眼神、動作,在傾聽后重復患者主訴,表現出對患者疾病的了解及對患者關心,增強患者診治自信心。④具有同情心的溝通:醫護人員在與患者進行溝通期間,為提高醫護人員護理質量水平,醫護人員需要站在患者角度,對待患者時要以真誠、溫和的態度,減少患者因處于陌生環境中產生的較大情緒波動,在患者和醫護人員在因細微事情而出現不滿情況時,醫護人員需要及時地化解矛盾,用誠懇的態度讓患者情緒得到緩解。
1.3效果判定 (1)兩組患者門診就診相關指標比較,包括醫護人員溝通評分、服務態度評分、就診等待時間、環境評分。
(2)兩組患者護理糾紛率比較。

2.1兩組門診就診相關指標比較 表1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各評分均偏高,門診等待時間較短,P<0.05。

表1 兩組門診就診相關指標比較
2.2兩組護理糾紛率比較 表2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護理糾紛率偏低,P<0.05。

表2 兩組護理糾紛率比較(n,%)
近年來,伴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對于自身健康情況也給予高度關注,針對醫療護理工作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求醫護人員需要具備更好護理理論知識與技能。在患者入院就診時,僅給予患者單一式護理,在患者有問題時被動回答,而并非主動地關心患者,則會讓患者對治療產生較大負性情緒,影響醫療工作正常開展。而采用護理溝通,則是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主動地詢問患者疾病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導診,縮短患者就診等待時間,同時也能提高門診部門工作效率,并且讓患者以積極情緒狀態接受治療,消除到院陌生、不安情緒[4-5]。
本研究結果中,在采用護理溝通后,觀察組溝通評分、服務態度評分、環境評分偏高,就診等待時間短,P<0.05;由此可見護理溝通能夠通過醫護人員專業護理技能水平,讓患者對醫護人員工作產生認同感,拉近護患之間距離,消除對醫院、醫護人員產生排斥情緒。觀察組護患糾紛發生率偏低,P<0.05;由此可見,采用護理溝通能夠減少護患之間出現矛盾的可能性,并且患者也能在護理期間得到鼓勵,保持更加積極狀態接受治療。
綜上,在采用護患溝通后,利于提高醫護人員護理水平,讓門診工作順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