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中醫醫院,山東 濱州 256500
尿潴留(Urinary Retention,UR)指患者膀胱中有尿液,有尿意但是排不出,同時伴隨著疼痛和焦慮[1]。身體在正常的情況下,如果膀胱中的尿液儲存到一定量時,尿液會對膀胱內壁產生一定的壓力,此時內壁的壓力感受器能夠感知到這一感覺,在盆內臟神經的引導下將排尿這一沖動傳至骶髓低級排尿中樞。低級排尿中樞再將排尿信號向上傳導,直至位于腦干和大腦皮層的高級排尿中樞。此時,高級排尿中樞產生尿意再沿著相反的路線傳回膀胱,指導排尿相關的肌肉活動,促使尿液刺激尿道感受器,產生排尿的興奮沖動,最終將尿液排出膀胱[2]。而尿潴留是肛腸手術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發病率在50%左右,且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多于青年人。本研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再增加艾灸療法,探究兩種方法對肛腸患者術后尿潴留現象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間,來我院肛腸科進行治療的肛腸患者尿潴留患者106名,將入院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53人和觀察組53人。這106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潴留現象,如8小時無法正常排尿,同時膀胱尿量超過600毫升,或者排尿殘余尿量超過100毫升等現象。患者排除艾灸過敏者、膀胱或者輸尿管結石造成的尿潴留患者、腫瘤造成的病理性尿潴留患者等。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其他的資料,如性別和年齡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其中,對照組男性35人,女性18人,年齡為19~65歲,平均年齡為(45.99±9.23)歲。觀察組男性29人,女性24人,年齡為21~69歲,平均年齡為(47.38±10.07)歲。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方法進行護理,一般可以讓患者聽流水聲、腹部適當按摩按壓等方法誘導患者排尿,同時給予患者心理上的疏導,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讓患者放松心情,減輕心理壓力。
觀察組患者除了采用上述常規護理方法以外,還輔以艾灸療法。這一方法是對患者三陰交、關元、石門和中極等穴位進行針灸,以患者局部有溫熱感,無灼熱感為宜。一般選擇在術后3小時開始艾灸,治療15~20分鐘,觀察即時的效果。
1.3效果評價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進行收集總結。分為三個等級進行評價:治愈:患者治療1小時后,能自行排尿,且排尿時無疼痛、焦灼感;有效:患者治療1~2小時后,可以少量排出尿液,同時排尿時疼痛感和焦灼感明顯減輕,無需使用導尿術進行引尿;無效:患者治療2小時后仍無法正常排尿,同時伴有明顯的疼痛感和焦灼感,排尿不順暢,需要留置導尿裝置進行治療。
經過常規護理和艾灸護理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尿潴留情況都有所好轉。收集結果觀察到,使用艾灸進行護理的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治療,且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護理后尿潴留效果比較[(n)%]
臨床治療肛腸手術后經常會發生尿潴留現象,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手術過程中使用麻醉藥物,可能對盆腔內神經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影響膀胱部位平滑肌的收縮,造成尿液不能及時排盡。此外,術后疼痛也能造成尿潴留現象,這是由于肛腸部位的神經多為敏感,尤其是對于手術后的疼痛,會對術后疼痛產生反射性排尿困難,最終導致尿潴留。最后,手術過程中輸液的快慢以及多少均會影響患者的預后,可能造成尿潴留的現象。傳統的手術治療多是引導的方法,可以讓患者聽流水聲或者對腹部適當進行按摩、按壓,引導排尿。有時也會采用留置尿管的方式,但此方法會給患者帶來不適感,臨床使用較少。
艾灸治療是一種中醫療法,具有溫經通絡的療效。一般是對患者某些特定的穴位進行適當的針灸治療。使用艾灸療法治療尿潴留有一定的依據:一是尿潴留患者多為手術后導致的盆腔內神經受到損傷,使用艾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神經起到疏通的作用,溫經通絡;二是艾葉中有效成分大部分為膽堿,膽堿的作用就是能夠對神經的恢復起到調節作用,再一次增強艾灸療效;三是燃燒的艾葉具有一定的香氣,能夠舒緩患者的神經,將患者的痛苦轉移,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使用艾灸進行護理前,首先要感知患者艾灸護理的目的以及優點,讓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提高治療的配合程度;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艾灸的手法,控制艾灸的溫度,時時詢問患者的感受,多關注患者施針比部位;治療過程中還要患者保持舒適的坐臥位,保護患者的隱私部位。本研究顯示:對于術后尿潴留患者采用艾灸的護理方法后,觀察組的治療效果為98.11%,而使用常規護理方法的對照組患者治療效果為81.13%,兩組治療效果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使用艾灸進行治療明顯優于常規護理方法,艾灸護理尿潴留值得臨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