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平
貴陽市白云區醫院,貴州 貴陽 550014
臨床中,產后抑郁癥時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患者在發病后,會出現抑郁、煩躁、激動、應付能力差等癥狀,嚴重的情況下還可能引起產婦自殺甚至虐嬰等問題的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產后抑郁癥不但會對產婦自身的健康和安全產生影響,同時也會阻礙新生兒的情緒、智力發育以及行為發育,需要醫護人員及時為患者提供科學的醫護服務[1]。筆者在本文中針對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以及護理對策開展了相關研究,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篩選目標時,保證所有孕產婦均為2019年5月-2020年8月期間到我院進行分娩,在入選研究的78例孕產婦之中,孕產婦的年齡區間在22~37歲之間,平均(25.7±1.3)歲。進行孕產婦篩選時,保證所有孕產婦均不存在精神病史,且孕產婦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方法 在孕產婦完成分娩6周之后,選擇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來對所有產婦進行調查,在此基礎上,分析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目前,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時產后抑郁評估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量表中共計10個條目,每個條目具有0~3分四個不同的評分等級,產婦評分總分為0~30分。在開展評估的過程中,產婦評分在13分以上時,則判斷產婦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產婦得分越高,則說明其抑郁程度越嚴重。在對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時,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來從心里、生理、家庭和社會、遺傳和性格、分娩等幾個方面來開展調查和分析。
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對被納入研究的364例孕產婦進行調查后發現,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評估分數超過13分的產婦共計109例,占比約為29.95%。對出現產后抑郁癥產婦進行產后抑郁癥因素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在出現產后抑郁癥的109例產婦中,社會因素導致產后抑郁癥發生的患者共計56例,占比為51.38%;心理因素導致產后抑郁癥發生的患者共計37例,占比為33.95%;生理因素導致產后抑郁癥發生的患者共計16例,占比為14.67%。

表1 產婦出現產后抑郁癥的因素分析
3.1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孕產婦出現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生理因素 在妊娠過程中[2-3],雌孕激素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女性體內的雌孕激素會在妊娠期中顯著的升高,分娩后逐漸恢復正常,在這一過程中,孕婦很容易出現多巴胺功能亢進,進而導致行為和情緒發生較大的變化。②遺傳與性格因素 臨床中,遺傳因素屬于導致產后抑郁癥發生的潛在因素,具體體現為具有家族抑郁癥史的孕婦,發生產后抑郁癥的可能明顯更高。與此同時,性格比較固執、敏感、社交能力差以及情緒不穩定的孕婦,同樣是產后抑郁癥的高發人群。③心理因素 自身角色的轉換,對于產婦的心理適應能力以及承受能力都是較大的考驗,一旦產婦沒能較好的對自身的心理狀態進行調節,心理壓力就很容易導致產后抑郁癥的發生,④社會家庭因素 如果孕婦處于缺乏家庭以及社會支持的狀態,尤其是丈夫以及長輩的幫助不足,很容易導致產后抑郁癥的發生。除此之外,產后家人對新生兒性別期待過高等因素,同樣可能誘發產后抑郁癥。⑤分娩因素 如果在妊娠期見產婦出現了各種合并癥或者并發癥,這些疾病可能導致產婦身狀況變差,同時也會給產婦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最終誘發產后抑郁癥。
3.2產后抑郁癥相關護理對策 為了更好的避免產后抑郁癥的發生,護理人員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科學的護理措施[4-6]:①孕期保健 護理人員需要在妊娠期間為產婦開展母嬰課堂,對產婦以及產婦家屬詳細講解妊娠期生理衛生知識以及育兒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幫助產婦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同時提升產婦的新生兒護理能力,避免產婦過度焦慮或者恐懼。②入院護理 在產婦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及時為產婦介紹醫護人員以及醫院環境,以此來避免產婦由于陌生感而產生心理壓力。在此基礎蘇杭,對產婦以及產婦家屬的疑問進行科學的解答,提升其信任感和安全感。③產程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為產婦向下的說明產后注意事項,在開展健康教育的同時,保證自身行為的友善和親切,以此來減輕產婦的壓力。④產褥期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對在產褥期對產婦開展積極的心理疏導,同時引導產婦家屬更多的理解和體諒產婦的心情。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可以引導產婦適當的對情感進行疏泄,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更好的促進產婦的產后恢復,同時避免產后抑郁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妊娠過程中,引發產婦產后抑郁癥的因素相對較多,護理人員需要針對孕婦實際情況,為其提供科學的護理,以此來更好的保證產婦以及新生兒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