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紅 孫若思
1.威海衛人民醫院,山東 威海 264200;2.威海市中心血站,山東 威海 264200
快速康復理念在臨床中普遍應用,其核心理念是對手術創傷、心理及生理應激、術后并發癥進行減輕,從而使康復效果提升。本文分析快速康復護理在肩關節鏡術后應用效果[1]。肩關節鏡特點是創傷小、準確率高、恢復快,是新興的微創手術[2]。肩部損傷指的是肩關節周圍組織因為肩部韌帶、肩袖出現退行性改變或者因為反復創傷或使用過度等原因被損傷,以肩部疼痛為主要表現。本研究中快速康復護理在肩關節鏡手術應用效果顯著,如下。
1.1臨床資料 50例行肩關節鏡手術患者(時間:2019年7月-2020年7月),隨機分為觀察組25例,男、女比例13:12,平均年齡(53.82±2.15)歲;對照組25例,男、女比例14:11,平均年齡(54.28±4.58)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快速康復護理干預,包括:①術后健康教育。術后利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將術后快速康復理念、康復訓練、疼痛等內容傳遞而患者,獲得其配合和支持。②疼痛護理。同常規護理不同,快速康復疼痛護理通過檢查傷口、主動詢問的方式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了解,術后對患肩采用鹽袋加壓冷敷,72h后采取熱敷等方式來讓患者疼痛減輕。定時對患者疼痛評分進行評估并記錄,根據評估結果而實施個性化疼痛護理,并將疼痛緩解時間記錄下來。③康復訓練。同常規護理的口頭訓練不同,快速康復護理對于訓練的落實化、整體化、規范化、循序漸進更加重視。首先,固定并制動肩關節,被動練習肩關節,根據患者可承受范圍合適的活動范圍,鍛煉后冰敷0.5h。并且患者實施手腕活動、手部握力、肘關節屈伸等訓練;其次,增加訓練幅度,包括肩關節被動上舉、旋轉訓練等,同時教會患者自己進行沐浴、洗漱等日常動作訓練;最后,增加肩關節強強度,以患者無劇烈疼痛為基礎而讓肩關節實施大范圍且多方向的活動,緩慢增加到正常活動范圍。并且,針對性的訓練盂肱關節和肩胛骨附近的肌肉,使肩袖功能得到穩定。同時對于不正確的鍛煉方法進行及時糾正并給予正確指導。
1.3觀察指標 ①疼痛評分: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評價,共計10分,疼痛程度隨著分數的增加而增加。
②記錄兩組疼痛緩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③ROM測量角度:通過通用量角器對患者盂肱關節活動角度(內旋、外旋、后伸、前屈)測量并記錄。
術前,兩組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ROM測量角度、VAS評分、疼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3。
表1 ROM測量角度
表2 VAS評分分]
表3 住院時間、疼痛緩解時間
現階段,快速康復護理是外科護理模式中新型的護理模式,以傳統護理為基礎進行完善并改建,旨在快速的改善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效果良好。
本研究結果為,觀察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表示快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確切,分析原因為:快速康復護理通過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可使肩關節附近的炎癥反應以及水腫情況有效改善,同時讓局部受損組織的微環境得到改善,進而使組織愈合更加迅速,同時可讓肩關節粘連附近結締組織的情況有效避免,同時規避肩周肌萎縮、關節僵硬的情況。且快速康復護理針對常規護理中的不足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從而使常規護理進行了改進和完善,從而獲得滿意效果,普遍在各科室應用[4]。
總而言之,肩關節鏡手術患者采取快速康復護理干預可使疼痛有效減輕,同時改善肩關節活動角度,縮短了疼痛緩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