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
吉林市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吉林 132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影響國家成年人口的最常見功能性疾病之一,我國成年人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在20~25%之間,而全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高達45%。[1-2]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沒有標準的常規治療方法,因此,本次研究旨在評估護理干預與消化不良癥狀的改善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參與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后方可進行。研究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間收治的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依據隨機原則,分作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100例。其中,觀察組患者男性35例,女性65例,患者年齡最小35歲,最大59歲,平均年齡48.4±13.9歲;對照組患者男性39例,女性61例,患者年齡最小33歲,最大61歲,平均年齡47.3±13.4歲。
本次研究以下情況的患者將被排除在外:消化性潰瘍病史;胃食管反流病;胃腸道手術或精神疾病;明顯的腸易激病癥狀;嚴重體重減輕;黑色或焦油大便;吞咽困難;不受控制的嚴重癥狀等警報癥狀器官疾病,包括癌癥;攝入阿司匹林或非甾體抗炎藥;孕婦或哺乳期婦女。在篩選階段,正在使用任何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鉍鹽;促運動劑(例如伊托必利);參加任何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將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觀察組實施藥物治療+護理干預的治療方式,每天口服20毫克奧美拉唑的同時,進行包括每天一次,每次30分鐘的帶有放松音樂的專業呼吸練習;每周四次,每次20-60分鐘經手經典穴位療法;每周4次,每次30分鐘的PH肌呼吸練習;每天2次口服10 mL蘆薈糖漿等在內的護理干預;對照組實施藥物治療+一般護理的治療方式,每天口服20毫克奧美拉唑的同時,僅進行包括基礎護理和藥物指導的一般護理。在治療第3周和治療第6周時,以SPSS22.1對兩組患者的胃腸道癥狀評分進行數理統計。在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的主觀治療效果評估結果進行數理統計。
1.3評價指標 本次研究采用胃腸道癥狀評[3],包括10個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相關的項目:上腹疼痛;腹部絞痛;腹脹;早飽;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胸骨后不適;酸性刺激;胃灼熱。每個項目的強度以5點李克特量表(0 =沒問題,1 =輕微問題,2 =中等問題,3 =嚴重問題和4 =非常嚴重的問題)進行評分,最高得分40分。另外,要求患者在治療結束時對治療效果進行主觀評估,使用以下得分:4=非常好,3 =良好,2=中等,1=無效果,最高得分4分。
1.4數理統計 本次研究所有統計分析均使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22.1進行數理統計。連續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偏差[SD])表示。P<0.05被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進行胃腸道癥狀評分,得分越高則對患者消化道系統的恢復越小,得分越低則對患者消化道系統的恢復越大。結果顯示,在治療3周后,和6周后,實施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得分均低于實施一般護理的對照組,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對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胃腸道癥狀評分比較表
兩組患者在治療結束時對治療效果進行主觀評估,得分越高則患者對治療效果越滿意。結果顯示,實施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得分明顯高于實施一般護理的對照組,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對比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評分比較表
在本次研究中,受影響患者群體的平均年齡約為45歲,盡管估計數有所不同,但顯然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更為普遍。患者在入院后,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癥狀,例如腹脹、早飽、上腹痛、惡心、嘔吐、胸骨后不適、燒心、食欲不振和腹痛等。在實施護理干預治療3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胃腸道癥狀總評分及其大部分評分都明顯降低,而6周后觀察到進一步的變化。與此同時,在對照組中,患者胃腸道癥狀總評分及其大部分評分沒有明顯變化,6周后有所降低,但降低不明顯。
綜上所述,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治療中,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癥狀,對患者消化系統的改善有積極的影響,有利于患者消化功能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