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 韓毅 王巖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兒童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為臨床常見疾病,屬于骨科疾病,以小兒為高發人群,早期可靠固定與手術復位可預防繼發性關節退變、半月板損傷,促進恢復[1]。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傳統治療方式為開放性手術復位內固定,具有較大創傷,對膝關節功能產生影響。當前,我國醫療技術發展迅猛,微創技術應用成熟,關節鏡下復位固定廣泛應用于臨床,取得顯著效果。本文將以10例患兒為對象進行研究,詳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小兒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者進行研究,共10例,研究時間為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所有患兒中,7例男患兒,3例女患兒;年齡是7~13歲,年齡平均值是(11.09±2.33)歲;在致病原因中,有4例患者是因自行車跌倒受傷,有3例患者是因運動損傷受傷,有2例患者是因交通傷受傷,1例患者是因其他傷;Meyers-McKeever分型如下:6例II型,4例III型 。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資料齊全,在入院后實施影像學診斷,確診疾病;②新鮮骨折,骨折時間<7d;③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標準:①無需手術治療者;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③脛骨平臺陳舊性骨折者。
1.3方法 所有患兒均實施關節鏡下復位Ethibond不可吸收MB66縫線固定治療:實施全身麻醉,取空氣止血帶安裝在下肢,保持仰臥位體位,髕骨外下、內下切口入路,關節中纖維粘連束帶、凝血清理,檢查關節情況,對合影損傷進行處理。將ACL脛骨止點髁間棘撕脫骨折顯露,使用半月板刀對纖維束帶、血凝塊清理,使用打磨器對骨床修整,取中彎血管鉗、探鉤實施復位。脛骨結節內側1.5cm處左右作一切口,在ACL脛骨隧道定位器的引導作用下,采用45-50°角,取克氏針(2.4mm)鉆入谷隧道,使用細鋼絲將Ethibond不可吸收MB66縫線帶入,在骨塊后繞過,脛骨結節內側隧道口打結。隊友較小撕脫骨塊者,在骨塊兩側邊緣旁脛骨平臺打結,縫線收緊。對膝關節進行活動,實施抽屜試驗,觀察固定情況,在固定好后,對關節腔沖洗,并縫合傷口。在術后使用可調節支具或石膏托進行固定,實施被動屈伸關節訓練,定期復查。
1.4評價指標 對比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屈膝角度、疼痛程度,隨后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
膝關節功能:于干預前、干預后(隨訪3個月時),使用膝關節功能量表(Lysholm)[3]對兩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膝關節功能越好;
屈膝角度:在治療前后分別記錄患肢的屈膝角度,進行對比分析。
疼痛程度:使用VAS量表進行評估,共0~10分,其中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3.0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采用%表示,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2.1治療效果比較 術后半年膝關節功能評分優于術前,P<0.05。術后半年屈膝角度均優于術前,P<0.05。術后半年疼痛評分優于術前,P<0.05。所有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時間是(2.87±0.23)月,未出現并發癥。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比較
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為臨床常見骨科疾病,常見的是ACL止點附帶小片軟骨與骨質撕脫性骨折,交叉韌帶撕脫性骨折發病率較低[2]。研究指出,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在發病后需早期實施復位與固定治療,保護膝關節功能,并預防并發癥。當前,關節鏡微創技術發展迅猛,廣泛應用于兒童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治療中,關節鏡下手術損傷小,對關節干擾較小,并發癥少,有助于術后恢復。骨折塊固定方法較多,如可吸收縫線、克氏針、鋼絲、空心釘等,均具有各自的優點與缺點。很多學者在治療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時應用鋼絲固定,牢固性良好,但極易將骨塊、韌帶隔斷[3]。骨折塊應用空心釘固定,操作簡單,固定牢靠,縮短手術時間,但常用于大骨折塊患者的治療中。本次研究中,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患兒應用關節鏡下復位Ethibond不可吸收MB66縫線固定治療,結果可見,術后半年膝關節功能評分、屈膝角度均優于術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術后半年疼痛評分優于術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所有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時間是(2.87±0.23)月,未出現并發癥。Ethibond不可吸收MB66縫線為不可吸收聚酯類風險,由多股編織而成,強度高,前提柔軟,在表面有涂層,組織拖拽力低,光滑,容易打結,體內可維持高強度,操作方便,無延展性,改材料為人工合成品,組織反映低,無活性,固定可靠[4]。
綜上所述, 小兒脛骨髁間棘撕脫性骨折應用關節鏡下復位Ethibond不可吸收MB66縫線固定治療,有效改善膝關節功能,緩解臨床癥狀,治療時間少,并發癥少,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