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秉鈞
武漢市中醫醫院,湖北 武漢 430050
高血壓是以舒張壓、收縮壓升高為主要體征表現,老年患者長期的高血壓癥狀導致心臟收縮、舒張功能降低,引發射血分數、排出量減少等不良癥狀,進而引發心力衰竭[1]。高血壓伴心力衰竭患者致死率較高,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對于疾病控制具有積極的意義。臨床上多予以常規西醫方案治療,但治療效果并不顯著。此研究中引入中藥湯劑治療,探討對高血壓伴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研究內容如下文。
1.1研究對象及分組 選取罹高血壓伴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98例,收治時間均為2019年1月—2020年1月范圍內,隨機予以分組。觀察組收治的49例中,年齡抽取范圍介于61~82歲之間,平均(71.12±3.64)歲,男女比為26/23,病程2~7年,平均(5.20±1.36)年;對照組收治的49例中,年齡抽取范圍介于60~83歲之間,平均(72.46±4.57)歲,男女比為29/20,病程3~8年,平均(4.89±1.45)年;組間病例自然信息具均衡性(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即嚴密監測患者血壓狀況,靜脈注射硝酸甘油對患者進行短效降壓處理,血壓恢復穩定后給予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降壓治療;并對患者注射袢利尿劑呋塞米進行心力衰竭的治療,劑量為0.5-1.0mg/kg,若心率過快可予以去乙酰毛花苷緩慢注射進行緩解,劑量為0.4-0.6mg。治療周期為1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中醫治療,藥方組成:益母草、車前草15g;白芍、炒白術15g;炙甘草、生姜、制附子均10g;茯苓、黃芪均30g;葶藶子、人參均15g;肉桂8g。將所用藥物水煎煮后,分早晚服用,治療周期為3個月。
1.3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1)評測對比治療前后的LVEF、FS及NYHA分級等指標情況;(2)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評測總值,病例的療效評測等級可分為無效、好轉、有效以及顯效。

2.1兩組間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病例心功能相關指標經對比評定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病例的LVEF、FS及NYHA分級指標情況經系列評定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2.2兩組間臨床治療效果評測比較 觀察組病例治療期間經系列評定,其療效評測總值為87.76%,高于對照組61.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組間臨床治療效果評測比較 [n,(%)]
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慢性疾病,隨著病程的發展,患者經常伴有心力衰竭癥狀。常規西醫治療老年高血壓伴心力衰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改善心功能情況,但只能到達緩解癥狀的效果,無法進行根除[2]。中醫學上,高血壓屬“中風”范疇,多由陰陽氣血、五臟失衡所引發的病理性變化。通過施以中醫湯藥辨證施治,可將五臟陰陽調至正常狀態。組方中所取的生姜、附子藥材可達至強心之效;所取茯苓藥物具有減少水鈉潴留的功效;所取白芍、肉桂、黃芪等藥材具有擴張血管、改善血循環的作用;組方中所含人參作用于機體可達至強心、抗休克的療效[3-4]。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例的LVEF、FS及NYHA分級指標、臨床療效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于老年高血壓伴心力衰竭患者實施中西醫聯合治療,臨床療效更為突出,有效改善心功能狀況,為臨床安全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