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
吉林市北華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吉林 132000
四肢創傷性骨折屬于骨內科常見的病癥情況,多由外部暴力因素所致,同時手術方式受骨折情況及復位情況等因素影響。骨不連是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主要的并發癥之一,主要病癥表現為愈合不良現象,病癥會促使患者骨折不愈合、疼痛現象明顯、肢體功能和心理均會受到嚴重影響[1]。另外病癥往往會增加患者致殘風險,及時治療可保證患者的預后效果,恢復四肢功能。現選取108例患者進行分析,為探究帶鎖髓內釘治療該病癥的效果,有以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共計納入90例患者進行分析,選取時間自2019年1月-2020年1月,根據治療措施差異結合隨機數法進行分組,分組標準:對照、觀察,各納入45例患者,對照組:男:27例,女:18例,年齡27~68歲,平均(48.38±5.51)歲,觀察組:男:25例,女性:20例,年齡26~70歲 ,平均(49.04±4.50)歲,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實用骨科學》相關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在接受相關復位手術后未接受其他手術治療;③實驗及數據調查均獲患者本人及家屬同意,院方已獲其著名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病理性骨不連者;②免疫系統疾病者;③心腦血管病癥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加壓鋼板固定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局部麻醉,隨后于患者患側做手術入路,鈍性分離皮下組織及筋膜,充分暴露患者骨折處,在骨折部位定位后選擇合適大小的鋼板置入,隨后采用皮質骨螺釘固定鋼板,并逐層閉合皮下組織及手術切口,為患者留置引流管,做好創面縫合和抗感染措施。
觀察組患者給予帶鎖髓內釘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并進行局部麻醉,于患側作收入切口鈍性分離皮下組織,在暴露患者骨折骨不連處時,對患者橫斷面、梯形斷面進行修復,完成后采用骨刀取出硬化骨質,并實施擴張骨腔處理。時候于患者骨不連部位置入骼骨塊,在復位骨不連部位后為患者提供髓內釘固定,完成后逐層閉合皮下組織,留置引流管做好縫合和抗感染措施[2]。
1.3觀察指標 差異統計以患者各項手術指標為標準,包含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
統計對比組間患者在治療后的并發癥計數差異,包含感染、再骨折 以及關節受限患者人數。
2.1手術指標 在組間患者的手術指標統計中指出:觀察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血量及引流量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符合統計學標準。詳情見表1。
表1 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2.2并發癥 組間患者的并發癥統計中顯示,觀察組低于對照組,數據符合統計學標準(p<0.05)。詳情見表2。
表2 患者并發癥差異[例(%)]
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屬于臨床嚴重的手術影響因素,同時根據情況可分為肥大性骨不連、萎縮性骨不連,若患者在骨折手術受產生該病癥,極易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常規加壓鋼板可依據解剖學結構進行良好的固定效果,穩定性較高,但由于創面較大、出血量較多,會影響術后骨折端的血運,不利于術后恢復,同時會產生諸多并發癥影響。以帶鎖髓內釘進行治療,其優勢在于手術創傷小,可顯著降低出血量,減輕骨膜損傷,對術后的預后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不會產生明顯的生物學干擾,以力學傳導的方式降低骨折端的彎曲應力,減輕鋼板應力遮擋問題,同時可避免肌肉纖維化,減輕并發癥產生。其使用效果更符合生物學特點[3]。
本文納入90例患者進行分析有結果在手術指標對比中,兩組患者時間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出血量及引流量低于對照組(p<0.05);在并發癥統計中,觀察組少于對照組(p<0.05),數據符合統計學標準。由此分析,帶鎖髓釘作用于四肢創傷后骨不連患者的臨床治療,可減輕手術出血量和引流量,對抑制并發癥具有顯著作用。
綜上所述,帶鎖髓釘作用于四肢創傷后骨不連患者,效果顯著,值得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