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殿斌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口腔正畸,顧名思義則為牙齒矯正,系臨床牙科中較為普遍的治療方式之一。此方式主要以矯正裝置對牙齒進行壓力施加,可實現患者口外弓、頜間部位的有效矯正,對畸形牙齒適用性最佳[1]。然而,牙齒在長時間的施壓下,可能出現移位現象,對患者美觀有著而一定影響。最近幾年,牙科治療技術不斷進步,口腔正畸方面也出現了新的治療方案,即微型種植體支抗技術的應用[2]。與傳統治療方案相比,此技術中加入了種植體的應用,矯正效果備受臨床青睞,并且在預防磨牙位移方面的效果也較佳[3]。鑒于此,本文將針對微型種植體支抗展開研究,探尋此方式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闡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擇2016年11月-2020年11月我院口腔正畸治療患者130例,隨機劃為2組: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合計患者65例,女性42例,男性23例;年齡介于16~27y,平均年齡(21.51±1.23)y。研究組合計患者65例,女性41例,男性24例;年齡介于16~28y,平均年齡(21.75±1.58)y。以上資料對比,結果顯示:P>0.05,符合研究實施標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作常規矯正。即非種植體支抗治療,經X線拍片后制定牙模,并安排矯正方案。對牙齒使用直絲弓矯正器作矯正處理,矯正器佩戴時間持續2年,期間在醫生囑咐下定期復診。
1.2.2研究組 研究組則施以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經錐體束CT拍片后,查看和分析植入處的骨組織狀況,確定最佳的植入深度,以免對神經造成損傷。其次,指導患者作漱口處理,并取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將需支抗的牙齒分開,分開工具使用黃銅絲,同時將植入的位置進行預先標注,對其部位的牙齦形態和整體形態予以拍攝分析完成后,將微型種植體支抗植入其中,植入時保持動作輕緩,以免卷入軟組織,植入時可選取微鈦釘進行加力,治療過程中可在醫生指導下增加適當抗生素,降低口腔感染率;8個月后,將微型種植體支抗取出,完成治療。
1.3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的矯正情況。包括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傾角差和磨牙位移三方面。
(2)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涵蓋軟組織水腫、口腔炎癥、牙根吸收、疼痛強烈等方面。

2.1兩組患者的矯正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上中切牙凸距差、傾角差較對照組高,磨牙位移較對照組短(P<0.05)。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矯正情況比較
2.2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較對照組低(P<0.05)。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n(%)]
臨床中進行口腔正畸治療時,常規矯正的使用頻率較高,但在多年的治療經驗中發現,常規矯正的效果還有待提升,且還易引發后牙前移現象,既會造成患者強烈疼痛,還會影響其外部美觀[4]。
目前,醫學技術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質量水平也不斷改善,對口腔正畸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標準,故微型種植體支抗逐漸走進臨床。此技術選用鈦金屬所制的微型鈦釘,直徑短,且外形為螺紋狀,在鄰牙牙根植入中的靈活度較高,穩定性也較強,有效預防了位移現象,對患者而言,還具備著創傷小、舒適性高等優勢,意義價值非凡[5]。微型種植體支抗手術操作時間較短,僅僅10分鐘便可完成,且植入和取出均十分便捷,常規消毒后便可擰出,無需進行二次麻醉,疼痛感較輕,擰出后,其空洞可由血凝塊自行補充,加速了愈合速度,也預防了口腔感染。
本文研究便將微型種植體支抗的臨床價值進行了彰顯。文中對照組按常規矯正方案進行,未作種植,而研究組則實施了微型種植體支抗方案,相比之下,研究組的上中切牙凸距差、傾角差更大,磨牙位移更小(P<0.05),可見矯正的效果的彰顯;另外,研究組出現的不良反應也更低(P<0.05),可見其安全價值的體現,更利于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言,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良好,有助于上中切牙凸距差、傾角差的調整,縮短磨牙位移,且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