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穎 曹忠帥 王國才
1.吉林省一汽總醫院,吉林 長春 130011;2.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二部,吉林 長春 130031
缺鐵性貧血本質上屬于一種營養缺乏性疾病,在全球都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此類疾病的發病率相對更高。而從我國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孕婦以及兒童是缺鐵性貧血問題的高發人群。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血液中血紅蛋白的含量處于相對恒定的狀態中的,但在人體鐵利用障礙或是鐵缺乏的情況下,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體血紅蛋白的生成,進而導致缺鐵性貧血問題。有研究顯示,通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患者進行紅細胞形態學檢測,能夠有效降低臨床上缺鐵性貧血的漏診率及誤診率,本文就此進行了具體探討。
1.1一般資料 本次參與研究的220例缺鐵性貧血患者中,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112例,患者年齡5~42歲,平均年齡(32.7±2.6)歲。存在其他類型血液疾病的患者以及其他類型貧血疾病的患者未包含在本次研究范疇之內。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保證有完整的病歷資料,且所有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
1.2方法 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已被確診為缺鐵性貧血患者,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需要同
時進行常規血細胞分析以及血液形態學檢驗。所有患者在正式開始檢驗之前,均需要進行外周血標本的收集,常規血細胞分析以及血液形態學檢驗標本進行EDTA抗凝處理。應用SysmexXE-50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常規血細胞分析;羅氏601電化學發光分析儀及HITACHI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鐵代謝相關檢測,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的血清鐵蛋白水平以及血清鐵水平[1];而在對患者進行血液形態學檢驗時,所用的儀器主要為Oympus光學顯微鏡,至少需要2位副主任檢驗師協同出具血液形態學檢測報告。檢測的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異常細胞(幼稚細胞、漿細胞以及原始細胞)、寄生蟲等,同時還需要對粒細胞、紅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的形態進行檢查。
1.3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兩種檢測方法檢測過程中檢測結果的特異性和靈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對比兩種檢測方法檢測結果的特異性和靈敏度n(%)
缺鐵性貧血本質上屬于一種營養缺乏性疾病,在全球都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這種疾病在發病初期患者不會出現明顯的身體方面的不適感,但是伴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其對患者身體健康的危害也會越來越明顯,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孕產婦以及兒童是此類疾病的主要發病群體。
臨床上針對貧血類疾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發現此類疾病在治愈后其復發率相對較高,且短期治療很難收到良好的療效,需要較長的治療周期,病情遷延的概率相對較高[2]?;颊咴诎l生缺鐵性貧血問題之后,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往往還會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常見的并發癥類型主要包括胃腸脹氣、口腔潰瘍、末梢神經炎、口角炎等,同時也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舌炎以及大便異常的問題。本研究中,主要選取在我院就診的確診為缺鐵性貧血的患者參與研究,并對患者出院后預后的轉歸情況以及后續病程的發展情況進行了隨訪,隨訪過程中所有患者均需同時接受血液形態學檢測以及常規血液學檢測,同時對兩種檢測方法的特異性與靈敏度進行對比。
從現階段的臨床情況來看,在針對缺鐵性貧血患者進行臨床診斷、病情評估過程中,常規生化分析是最常用的一種手段,但是這種檢測方式在臨床上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即檢測的過程中靈敏度和特異度均相對較低,臨床上對缺鐵性貧血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誤診以及漏診的問題,進而對患者后續的治療產生不利的影響[3]。而相比之下,在采取血液形態學檢測方法對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病情進展以及愈后情況進行評估的過程中,檢測的特異性以及靈敏度均相對較高,尤其是在發現患者細微異常方面以及針對一些常規血液檢查無法檢出的問題進行判斷的過程中,血液形態學檢驗方式具有更明顯的優勢。但是臨床上應用這種方法在對缺鐵性貧血患者進行檢測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相關檢驗方法的選擇需要考慮到患者的個體情況,有針對性的為患者選擇相應的檢測方法。
綜上所述,臨床上在針對缺鐵性貧血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以及愈后情況進行預估的過程中,血液形態學檢驗的方式具有更好的效果,相比于常規的血液檢測方式來說,血液形態學檢驗的方式具有更高的特異性和靈敏度,檢測的準確率更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