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小燕 謝紅 何婷 陳玉婷 古金秀
賀州市人民醫院,廣西 賀州 542899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一種慢性并發癥。它的發病因素較多,糖尿病神經病變、周圍血管病變和循環障礙是它的主要發病因素[1-2],異常步態、足部畸形等也有幾率引發糖尿病足,如無法及時得到救治,會導致患者殘疾或死亡。本次,我院以60例糖尿病足傷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探討延續護理對糖尿病足傷口患者的影響。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進入我院進行治療60例糖尿病足傷口的患者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分配為常規組和實驗組,每組各30例。其中,常規組男性患者為16例,女性患者為14例,年齡為38~88歲,平均年齡(62.56±12.16)歲;實驗組男性患者為12例,女性患者為18例,年齡為40~79歲,平均年齡(63.41±11.4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得出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常規組進行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組的基礎上進行延續護理。具體如下:(1)建立檔案:記錄患者的一般情況、姓名、聯系電話、家庭住址等信息,檔案中還必須包含患者的住院情況和治療情況,建立微信群,出院后隨時觀察患者傷口動態情況。(2)建立團隊:由具有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組成一個糖尿病足傷口延續護理團隊,對患者講述關于糖尿病足傷口的相關知識,使患者及親屬了解和重視該病癥。(3)心理干預:護理人員需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制定針對性的方案,適時舒緩患者焦慮不安的心理,以形式多樣、切實可行的教育方式,增加患者信心,可適當為患者講述幾個該病癥的成功案例,緩解患者的壓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4)飲食規律:指導患者多食用清淡、多纖維素且高蛋白低脂的食物,養成少食多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達到控制血糖,促進傷口的愈合的目的。(5)足部傷口護理:依據糖尿病足Wagner分級患者的傷口選擇合理的處理方式,分別為患者清創換藥,負壓引流術處理,記錄患者的足傷口的進展和愈合的情況[3-4]。
延續性護理患者出院前2d,應進行第一次電話隨訪,頻率為每周一次,主動指導患者處理解決不適感適當增加隨訪次數直至不適感消失;通過電話預約的方式要求患者出院后前3個月進行復診,以評估患者延續性護理的執行情況,對其中的不當或錯誤行為進行指導糾正,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復診頻率的調整,直至患者問題得到解決;家庭隨訪的頻率可定為每月2次,提前確定好訪問時間。

2.1實驗組患者對糖尿病知識、飲食規律、預防知識、足部保護4方面的掌握明顯高于常規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糖尿病足的了解情況(%)
2.2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的糖尿病傷口愈合評分無明顯差距(P>0.05)。經過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糖尿病足傷口愈合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糖尿病足傷口愈合評分分)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接受終身治療的代謝障礙性疾病,而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并發癥的一種。糖尿病足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需要及時進行相關的護理措施,保證患者的病情得到穩定。延續護理干預,是一種由醫院延伸至家庭的新型護理模式,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構建一個檔案,制定護理方案,講述疾病的相關情況[5],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和不安,提高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和認知,樹立自我保護意識,減少足部受損的現象發生。
相關性文獻報道,對于糖尿病足患者來說,病情嚴重,若患者發生潰瘍,會嚴重影響患者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活動,因此,臨床要求各科有效配合,如骨科和血管外科等,醫護人員需要選擇有效措施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確保患者下肢動脈血流得到優化,以便于對患者局部潰瘍予以處理,改善患者患足血液循環,優化患者缺血缺氧等臨床癥狀,實現促進患者潰瘍愈合目的,提升患者患足治療效果,同時,還需要為患者提供延續護理,可明顯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相關知識認知,可為患者提供延伸護理服務,能夠盡量滿足患者各項護理需求,可有效提高患者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患者及其家屬均較為認可,可明顯提高患者自護能力,避免患者病情加重,可促進患者機體健康盡快恢復,臨床值得推廣。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在經過延續護理后,患者對于糖尿病足的了解情況明顯高于常規組,糖尿病足傷口愈合的情況對比常規組也有顯著的提高。因此,對糖尿病足傷口患者進行延續護理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加速傷口的愈合,值得推廣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