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建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教材委“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理事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出版《當代主體教育論》《生命與教育》《教育的人學視野》《公民身份認同與學校公民教育》《當代道德教育的人學論域》《回歸本真:“教育與人”的哲學探索》等。成果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青年獎、明遠教育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
教育是時代的產物。工業社會的教育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采用機器大生產的方式,制度化教育和班級授課制就是其典型的表現。相對于農業社會的個別化教育,工業社會的規模化教育提高了效率,實現了夸美紐斯“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理想。但標準化、劃一性的生產方式,抹殺了個體的差異性。對此,奈勒描寫道:“我們的兒童像羊群一樣被趕進教育工廠,在那里無視他們的獨特個性,而把他們按同一的模樣加工和塑造。我們的老師被迫或者自認為是被迫去按照別人給他們規定好的路線去教學。這種教育制度使學生異化,也使教師異化”。①
反思工業時代的教育,無視個人的存在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真正的教育,是屬于每個人的、適合每個人的教育。適合的教育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其依據有:第一,心理學依據。從個體的發展看,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即便是同卵雙生子,也因為后天的影響,具有差異性。因此,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第二,教育學的依據。教育以人為本,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就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4年發布的《薩拉曼卡宣言》指出:“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特性、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教育制度的設計和教育計劃的實施應該考慮到這些特性和需要的廣泛差異”。第三,政治學的依據。教育公平不是把每個人“拉平”,而是要“肯定每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而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個人的特點的”②。第四,政策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講話中指出:要加快建成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的學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長需要的教育。“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成為我國教育政策的重要價值導向。
適合的教育從應然到實然,需要一定的條件支持,人工智能為適合的教育提供了條件和可能。人工智能在什么意義上運用于教育,有不同認識。一種是把人工智能作為技術手段運用于教育,它改變了教學形式和方法,如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的,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新型教育體系。一種是把人工智能作為教育內容,培養和發展學生“人工智能能力”,從而使學習者能夠使用計算方法和技術識別來解決問題。在我看來,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的,它塑造了適合教育的新形態。2019年5月,習近平在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①這種教育就是適合的教育。
人工智能引發教育全方位的變革,使之向著適合的教育方向發展。主要表現在:
第一,教育目的的變革。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智能技術,需要掌握相關的能力和素養。同時,人工智能受技術理性支配,為了不使技術理性走偏,還需要發展人的情感,實現理智和情感的平衡。智能時代閑暇時間增加,自由時間增多,需要發展人的興趣愛好,促進人的個性自由發展。
第二,教學和學習方式的變化。人工智能可以精準把握每個人的學習狀態,根據每個人的學習狀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實現個性化的學習。同時,人工智能可以使學習方式更靈活、學習時間更自由、學習地點更便利。
第三,師生關系的變化。人工智能可以使教師從重復性的講課、作業批改中解脫出來,使其工作重心從“教書”轉變為“育人”,激勵、陪伴以及與學生進行社會交往和情感交流,將成為智能時代教師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教育形態的變化。智能時代打破學校對教育的壟斷,教育資源不再集中于學校,網絡資源優勢開始顯現。手機里、屏幕里,各種各樣的網絡空間都能夠獲取教育資源,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資源。學校以學習者為中心,使學習隨時隨地發生,真正實現個性化學習。
人工智能為適合的教育提供了條件和可能,但也要認識到:人工智能的學習依賴于學生的自覺性,對那些缺少自覺性的學生來說是不利的;它依賴于可選擇的資源和網絡技術,對于偏遠和落后地區來說,可能帶來新的教育不公平;網上學習時間過長,減少社會交往,不利于學生的社會性和情感的發展。因此,必須認識到人工智能運用于教育的局限性。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李芒教授在一次學術演講中所說,技術永遠代替不了教育,不可以輕信機器、單路冒進,不可以給機器安排承擔不了的工作,要以教學規律觀看待智能時代的教學活動。②我們重視人工智能,但不能讓其異化了教育。智能時代的教育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應該是線上與線下教育的融合,學校教育與網絡教育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