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玉華
閱讀對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課內課外結合起來,把閱讀延伸到課堂之外,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那么,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呢?
1.營造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要讓學生對讀書產生興趣,教師自己先要養成閱讀的習慣。每天中午的自習課上,我總是拿著自己精心挑選的課外讀物到教室里認真閱讀,記讀書筆記,并定期向學生介紹自己的讀書情況,對于好的文章,我還會直接讀給學生聽。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學生開始向我借書,有的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好書帶到學校,和同學一起閱讀。我和學生在讀書中交流情感,營造閱讀的空間,使“要我讀”變成“我要讀”。
此外,我還動員學生把自己的書籍暫時存放在班里,由學生負責管理借閱。另外,利用課前兩分鐘,開展“好書推薦”的活動;定期開展“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等活動,讓學生交流閱讀成果。在濃厚的閱讀氛圍中,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增強。
2.推薦適合讀物,讓學生各有所得
在為學生推薦讀物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和興趣,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閱讀材料。可以從心理特點入手,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于是,我給學生提供《海底兩萬里》《木偶奇遇記》等兒童文學經典,以及《哈利·波特》《拇指牛》《鄭淵潔童話》等暢銷書,讓他們自由選擇。還可以從興趣入手,有的學生喜歡思考,熱愛科學,我就推薦他們看《十萬個為什么》;有的學生喜歡時事,我就推薦他們閱讀報紙;有的學生氣質優雅,我就推薦散文詩歌,讓他們在朗讀中感受語言文字所傳達出來的意境。
3.指導閱讀方法,讓學生提高閱讀效率
一是指導學生利用零碎時間閱讀。學生學習任務較重,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利用零碎時間閱讀的習慣。堅持每天讀一篇或半篇文章,促進學生自覺閱讀;還可以印發一些短小的名人軼事,供學生傳閱。二是引導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文中或勾劃,或批注,或寫提綱,或抄錄名言警句和佳句。同時,增加讀寫結合機會,提高學生的閱讀感知力、鑒賞力和寫作能力。三是指導學生養成“讀說結合”的習慣。讓學生交流閱讀的內容、心得體會,也可以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我堅持課前5分鐘讓一位學生介紹一篇最近閱讀的文章,其他學生各抒己見,這不僅能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讀書習慣,還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四是指導學生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如要結合課文分析思考,閱讀后要能發現并解決一些問題。我在班上開展閱讀論壇,先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所得或疑問寫在讀書筆記上,交給老師批閱,由老師擬定話題供學生選擇。
閱讀是一項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精神活動,教師要幫助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其享受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