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成霞
經過實踐發現,在英語教育中,有效設計課堂聽說活動,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本文以一節聽說研究課為例,探討如何做好課堂聽說活動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為初三學生,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九年級Unit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wear their own clothes。話題是“規則”,話題內容——青少年應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通過學習,學生能夠使用更豐富的語言表達來描述校園生活,尤其是圍繞學習、遲到、考試、校規等問題進行對話,展開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陳述理由。
1.設計真實語境,激發學習興趣,奠基思維的開放性
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民主且相對安全、自由的教學氛圍,發展學生思維。將話題與學生實際緊密相連,以期學生思維活躍、有話可寫、愿意表達,從而促進學生思維開放性的發展。
導入環節中,筆者以學生不穿校服、用手機、遲到等違反校規的行為的圖片作為男女生競猜游戲的素材,使學生很快進入主題學習,激活已有知識儲備,自然過渡到本課內容——你的朋友Peter遲到是否應該允許他補考的討論:“Should he be allowed to take the test later?”由于前面的活動將學生帶入到討論中,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此時,學生的思維活動處于活躍狀態,促進了思維的開放性。
2.設計教學策略,培養學習習慣,提高思維的準確性
就過程性思維的準確性而言,筆者認為,重要的是學生要會說、有話題可說,進而深入理解文本,能不同程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為此,筆者設計聽前預測、聽中推斷、記筆記、聽寫等活動。預測后,筆者給出問題和提示詞語,指導學生記錄聽到及想到的信息并核對。然后,提出問題:“What happened to Peter?”很快,同桌互相交流,學生將從同伴處獲得的不同信息用不同顏色的筆標注出來進行完善。
接下來,生生追問:“What rule does Peter break? What did he think was unfair? Why? Did he think it was unfair? Why or why not?”反復運用“be(not) allowed to do something/I agree/disagree”。學生在回答、轉述、角色轉換及對細節、主人公態度、觀點的追問等環節中自由交流。
學生體驗復雜微妙的感知過程,理解聽到、看到的信息,借助筆記快速并準確記住內容,逐步加深對聽力文本的理解,這極大提高了學生思維的準確性。
3.設計語言活動,創設語言環境,發展思維的創造性
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終將依靠自身完成。通過搭建活動平臺和問題鏈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完成學習過程,發展思維的創造性。
任務一:創新情境模仿。創設一個生生互動情境:Peter班上的同學Mary遇到Peter,根據筆記內容,兩兩對話。
任務二:遷移、創造性運用。創設師生互動情境——物理老師與遲到學生的對話,物理老師認為:“Students are not allowed to be late for class.”學生兩兩對話,妙趣橫生,語言在真實語境中自然流淌。
筆者設計的環節由淺入深,不斷創設新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提升思維的創造性,最終達到學以致用。
4.設計高階問題,激發團隊智慧,發展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批判性是指能抓住要領,善于質疑辨析,不斷推斷。問題思考:Do you think a strict teacher is good for students? Why or why not?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各抒己見,并進行記錄。
讓課堂從淺層走向深層,突破現有觀念,尋找新方法,設計思辨型的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從文本中自然衍生高階問題的能力,在小組思維碰撞中,學生不斷自我評價與調節,審視自己的觀點是否合理,從而鍛煉批判性思維能力。
5.設計思辨活動,綜合運用語言,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一是思維起點靈活,即從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面臨的問題,探索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二是思維過程靈活,從分析到綜合,全面而靈活地作綜合性分析;三是概括、遷移能力強,運用規律的自覺性高;四是善于組合分析,思維伸縮性大,思維的結果呈創新型。
在這節課中,學生談論有關穿著的校規,從支持與反對兩個角度進行論述。經過分析討論形成認知:學生應該穿校服,但要改進校服的質量,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然后,延展到對其他校規的看法,在分析利弊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化建議。
調研中發現,學生對部分校規很有想法,違規學生認識不到自己行為的不當,認為是約束他們,以至于個性得不到張揚,而沒有思考為何制定這些校規。所以,開展思辨活動可以改變其對規則的一味抵觸的心理,不斷優化他們的思維品質。
6.設計課后話題,培養語言能力,發展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智力活動中深入思考問題,善于概括歸類;邏輯抽象性強,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開展系統的理解活動;善于預見事物發展進程,進一步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經過激烈的辯論,學生明確了如何正確對待規則。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一項書面作業:
You are required to use“be allowed to do/be (not) allowed to do”to express the school rule and“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to express your opinions.
Write a short essay about one school rule for students or teachers:What is the rule?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List at least 3 reasons.
這一任務設計旨在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內化與遷移,從課堂效果看,學生在課外有更多的思考與斟酌,再次寫出的短文更符合邏輯、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