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岑 王芳

“你為什么要說謊?”似乎每一個幼兒都曾經被家長和老師這樣深深地責問過。在幼兒園總是積極主動、性格開朗且頗有禮貌的程程,因為時不時地說謊被貼上了“不誠實、壞孩子”的標簽。然而,幼兒說假話真的是不可饒恕的嗎?其實不能對此一概而論。說謊是一種普遍存在于3~6歲兒童中的現象,它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也存在不同的性質和類型,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幼兒的說謊現象,深入分析、解密幼兒的真實內心。
案例
故事一:3歲的程程上小班時,媽媽在回家的路上問程程:“你今天有沒有午睡呀?”程程很自然地回答:“睡了,而且我還尿床了!”媽媽心里疑惑:怎么沒聽老師提起呀。于是再次確認:“你真的尿床了?褲子和床濕了嗎?”程程堅定地回答:“我不騙人,我真的尿床了,床濕了,但我的褲褲沒有濕。”于是媽媽向老師詢問具體情況,老師馬上檢查了孩子的床,說:“他沒有尿床呀,我記得今天中午他表現得很好,早早就睡了。”聽到消息的媽媽無奈地質問程程:“老師說你沒有尿床,你為什么要撒謊說尿床了?”然而程程不再做出回應,跑去玩自己的玩具了……
故事二:4歲的程程上中班啦!一個夏日的周末,程程和爸爸兩個人在家,“爸爸,今天真是太熱了,我能從冰箱里拿一支雪糕吃嗎?”“不行哦!”爸爸邊忙邊回應,“媽媽不讓你吃雪糕。”“媽媽又不在家,你別告訴她就行啦……”耐不住程程的軟磨硬泡,爸爸還是答應了。正當程程美滋滋地享受清涼時,媽媽回來了,程程趕緊放下雪糕,跑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我說我不吃雪糕,爸爸說天氣熱非要讓我吃,你說我要是拉肚子了怎么辦?爸爸真壞!”此時爸爸放下手中的工作驚訝地抬起頭:“你什么時候學會說謊騙人了?”
故事三:中班區域活動開始前,程程選擇了去圖書區看繪本,小朋友們也都有了自己的游戲計劃。區域活動進行到一半,突然美工區傳來一陣嘈雜聲,原來是有幾個小朋友在搶一塊藍色橡皮泥,其中一個小朋友正是程程。劉老師問:“程程你不是選擇在圖書區看書嗎,怎么跑到美工區啦?”程程回答:“是秦老師讓我過來的!而且老師,這橡皮泥是我從家里帶的!”“程程,這橡皮泥是幼兒園的,并不是你從家里帶過來的,大家要一起玩。”老師回應道。程程這才噘著小嘴松開了手。過后,班級的兩位老師溝通時,秦老師表示非常震驚:“我沒有讓他來美工區,是他自己過來的啊!這孩子怎么說謊呢?”
案例分析
程程的故事可能發生在每一個幼兒園、每一個家庭中,為什么幾乎每一個幼兒都會出現說謊行為呢?我們需要對行為背后的原因進行分析。
根據說謊的意圖來劃分,可以將幼兒的說謊分為無意說謊和有意說謊兩種類型,它們分別由不同的原因造成。
(一)無意說謊
無意說謊指的是幼兒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說假話。這一般發生在小班階段,例如程程誤以為自己尿床了就是典型的無意說謊。這很有可能是他午睡時做的夢,或是因以前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而產生了記憶混淆。
幼兒的無意說謊通常與其認知發展不成熟有關:首先,就幼兒的想象力發展來說,小班幼兒還處于無意想象階段,極易混淆現實和夢境/想象,常常會把夢境中或發生在動畫片里的故事誤以為是真實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其次,就記憶發展規律而言,幼兒的記憶以無意記憶為主,易產生時間、空間、記憶內容錯亂的現象,因此孩子會錯把以前發生的事情或發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當作是現在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面對幼兒的無意說謊,老師和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因為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認知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會自然消失。
(二)有意說謊
當幼兒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開始編造謊言時,有意說謊就出現了。有意說謊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回避懲罰型說謊和尋求利益型說謊,程程“吃雪糕事件”和“美工區事件”就是典型的為避免懲罰、尋求自我利益而說謊的行為。幼兒自身和外部環境中的一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幼兒的有意說謊。
1.內部因素
幼兒自尊心的萌生與發展。3~6歲正是幼兒自我意識不斷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與之相伴而生的自尊心也會隨之發展,通常表現為幼兒熱切地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與贊美,進而獲得成就感與掌控感,所以有的幼兒會出于滿足自尊心的需求而說謊。
幼兒心理理論的發展。心理理論能力是指個體對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狀態的理解與推測,并據此對后繼行為做出因果性解釋與預測的能力。例如程程認為如果媽媽發現了他要求吃雪糕的真相,就可能會生氣并懲罰自己,于是他就采取說謊的策略來掩蓋自己犯錯的事實,以推卸責任、逃避處罰。因此,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來講,有意說謊的出現標志著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孩子的思維水平已經由簡單低階向復雜高階過渡了。
2.外部因素
成人不當言行的影響。皮亞杰認為,模仿是幼兒時期的主要學習方式。家長和教師是兒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對孩子的社會化及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不可撼動。所以成人無意間的說謊(如答應孩子要去游樂場或承諾給孩子買禮物但最終沒有兌現)也可能會引起幼兒的模仿。正如“曾子殺彘”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那樣,成人漫不經心的一句謊言可能會給幼兒帶來極大的心理影響,因此成人需要恪守承諾才不會讓孩子變得出爾反爾、食言而肥。
成人過高的期望或過度的懲罰給幼兒帶來壓力與恐懼。研究表明,家庭是影響幼兒說謊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長對幼兒的要求和評價對孩子的說謊行為影響甚大。每個幼兒都渴望做家長心中的好孩子,但如果幼兒發現自己的表現無法讓家長滿意時,他/她就會感到自卑和失望,并因此產生心理壓力。倘若爸爸媽媽經常拿幼兒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如“你看那個某某某,多聰明,多聽話呀”,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孩子就會試圖通過說謊來改變家長的態度。另外,消極的父母教養行為(如懲罰、拒絕等)也往往會誘發孩子說出更多的謊言。比如,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做錯事情將招致“皮肉之苦”,那么在恐懼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就可能會選擇為避免懲罰而說謊。
部分媒體所含不良信息的影響。在融媒體時代,幼兒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更多的外部信息,這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認知負荷。部分繪本、動畫片和網絡等媒介中傳達出的不良訊息可能也會影響幼兒的說謊行為。學前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發展不夠成熟,在沒有成人指導的情況下,他們往往難以對媒體中的負面信息進行有效地過濾和篩選,例如當孩子看到動畫片中的小朋友因不想上學而編造肚子疼的理由時,他們可能也會在相似情景中加以效仿。
教育建議
在明確了幼兒說謊的原因后,我們可采取如下策略來對他們的說謊行為善加引導。
(一)平常心與敏銳度同在,辯證看待幼兒的謊言
“內不欺已,外不欺人”是我們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因此,當成人發現孩子存在說謊行為之后,常常會產生擔憂、緊張的情緒。其實家長和老師應當對幼兒的說謊行為秉持辯證的態度。如前文所言,幼兒學會說謊是其自身心理發展的必經之路。德國教育學家施魯克曾說:“孩子第一次有意義地說假話是他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進步,標志著他有了想象力、創造性的行為。”另外,在應對孩子的說謊行為時,我們需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適時地予以恰當的教育引導。比如在經歷“吃雪糕事件”后,程程的媽媽告訴孩子:“吃雪糕本身沒有對錯,但是你撒謊把責任推卸到爸爸身上就是不可以的。”
(二)大人以身作則,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榜樣示范是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對幼兒來講,來自身邊的重要他人(家長和教師)是其重要的行為榜樣。因此在生活中,教師和家長需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言行,答應孩子的事情要盡量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若未能履行承諾,也應當向孩子坦承自己的過失。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形成適當的道德判斷,并養成良好的品質性格。
(三)發現幼兒的閃光點,采取積極的教養方式
心理學家加德納在多元智能理論中指出,每個孩子都是有所長的。家長和教師需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以賞識教育的方式激勵孩子成長,并避免幼兒因為追求“別人家孩子”的形象而被迫產生撒謊行為。同時,成人若能以鼓勵、肯定、溫暖、積極的教養方式來代替懲罰、拒絕、冷漠、消極的教養方式,將有助于孩子提高自尊感和安全感,并減少說謊行為。
(四)把握談話技巧,提升謊言鑒別能力
無論是無意說謊還是有意說謊,孩子的說謊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成人的言語交流方式的影響。例如在幼兒產生沖突的時候,如果教師問:“他剛剛打你了,對吧?”受記憶模糊、理解偏差或教師權威等因素的影響,這樣具有暗示性的提問極易促使幼兒做出肯定的回答,但事實卻有可能與之相差甚遠。因此,我們在與幼兒溝通時應盡量避免使用具有引導性的問題重復提問,以免對孩子的言行造成誤導。
(五)合理把握媒體作用,引導幼兒誠實行事
不論是現代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對其內容我們都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時候個別媒體會不惜以有違道德的內容來有意制造噱頭、博取眼球,而幼兒尚不具備完善的價值判斷能力,所以成人需要及時糾正媒體所傳達的負面價值導向,避免幼兒形成“說謊無過”的錯誤認知。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優質的媒體資源,如經典繪本《狼來了》《匹諾曹》等故事,來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六)家園協同,合力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生態系統理論告訴我們,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生活學習的微觀系統,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遠的。因此糾正幼兒不良的說謊行為也需要家庭和幼兒園的協同努力。換而言之,當教師發現幼兒在園刻意說謊時,要及時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深入剖析孩子說謊的原因,同時,家長也需要主動跟老師交流和探討孩子在園的行為表現,從而達成共識,凝心聚力,共同促進幼兒的成長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