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靈
張雪門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行為即課程。這份課程從生活中來,從生活中展開,也從生活中結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動。”可見,課程與幼兒生活是分不開的,我們應該把幼兒置于課程的中心,從幼兒的生活出發生成課程,在“做”中發現幼兒的興趣和疑惑,從而讓他們在生活化課程中,得到更多新的發展。
隨著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我們一線教師的課程意識也在不斷提高,教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不再僅是原來的“拷貝者”,而是不斷思考不斷調整的“創生者”。于是,“看見生長的力量,努力做孩子喜歡的生活課程”成了我園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實踐中,教師們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生活課程的發現與準備
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說,只有幼兒主動參與,主動建構,課程才能內化為幼兒的經驗,也只有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幼兒的主體性品質才能逐漸形成。在生活化課程實施前期,我們要多了解孩子原有水平以及生活經驗,才能更好地從幼兒生活中發現、準備課程。實踐中,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變化”中發現課程
有這樣一句話:“當下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變。”當生活中變化來臨的時候,能不能享受到與變化同行的愉悅,就看教師能否用自己的智慧,在變化中獲取靈感、尋找方向,在變化中把握教育契機。
春分是耕種的季節,結合我園的“四季”園本課程,我班孩子播種下了屬于自己的向日葵小種子。自己親手栽種的植物與市場上直接買的綠植對于孩子來說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期待種子的生長,更用心地去照顧自己的植物。植物的生長是不斷變化的,且周期比較長,我們認為可以把它作為一個教育契機,挖掘一些可以利用的元素,讓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找尋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從而使春耕成為我們身邊一個不斷變化著的充滿吸引力的教育資源庫。
(二)“經驗”中走進課程
在我們的課程活動啟動之前,教師首先要對幼兒的相關生活及能力經驗進行了解,準確把握幼兒真實的經驗基礎,確定課程實施的目標及方向,只有這樣,教師與幼兒才能帶著豐富的已有經驗走進課程活動。于是,我們對孩子的“已有經驗”“需要”和“行為”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到孩子們的興趣、已有經驗和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活動在孩子們的期待中開始了。
原有的共同經驗:生活在城鎮的孩子關于種植的經驗都比較匱乏,只知道在照顧它們時需要澆水。只有少數幾位幼兒由于在鄉下看到過爺爺奶奶種蔬菜,對種植稍有了解,但也十分有限。
幼兒共同的需要: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參與了“種植”的話題,在聊天中經常聽到孩子們說自己想種什么,討論著種植時需要用到的工具等。
幼兒自發的行為:行為1:當孩子們知道要開展春種活動時,都十分開心,跟爸爸媽媽一起準備種植需要的花盆、標簽和種子。大部分孩子選擇了廢物利用,用各種瓶、罐制作了屬于自己的花盆,既美觀又別致。行為2:當幼兒親手播種后,在來園、餐后、離園時總會去看看自己播撒的種子怎么樣了,是否發芽了……
生活課程的組織與實施
在討論課程建設的話題時,我們或許有著不同的切入點:著眼兒童、關注教師、基于環境、整合資源等等,但其共同的基點都是兒童的發展,這也是我們踐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下課程建設的出發點與歸結點。因此,不管是師幼共建生成課程,還是源自幼兒的生成課程,我們都需要找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有效支持策略,讓孩子多途徑感知、體驗。實踐中,我們主要通過三個關注點來具體落實。
(一)關注“愉悅”——追隨幼兒,支持幼兒的喜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快樂可以使幼兒獲得極大的精神享受,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愉悅的情緒體驗是貫穿整個課程實施的靈魂。對幼兒而言,生活永遠是當下的,它并非一個遙遠的目的地。幼兒此時此刻的需要和體驗的存在,體現的是一種純粹的游戲精神。所以,追隨幼兒,支持幼兒的喜好,是課程實施中需要教師有所作為的一件事。
(二)關注“自主”——鼓勵幼兒,為自主學習喝彩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能夠自己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這就要求教師要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每個孩子都是自我成長目標的制定者,需要得到尊重、關心和愛護。
故事1:出芽慢
自從播種以后,連綿幾天一直下著雨,氣溫不高。孩子們每天去觀察自己的種子,可是都沒有什么動靜,孩子們不免有一些失落。經過一周的雨水天氣后,太陽終于露面了。“老師,今天不下雨了,我們可以到外面去玩了。”“老師,我們去曬太陽了,可以把小種子也帶去嗎?”“當然可以嘍。”孩子們找到自己的那盆種子,捧著它來到了戶外,讓小種子曬曬太陽。
曬太陽時,孩子們仔細觀察起自己的小種子來。“老師,快看我的種子發芽了,很小很小,只有一點點。”“你的小眼睛真亮,種子的小芽芽被你發現了。”“老師,我們的向日葵怎么還沒有發芽呀?”回到教室后,我與孩子們一起到網上查找了資料,原來,向日葵發芽的時間需要6~10天,溫度要在25℃左右。“向日葵不發芽是因為太冷了,需要暖和一點,過幾天就能發芽了。”“那我們帶向日葵多曬曬太陽吧。”“多曬太陽會變暖和,這樣說不定就能早點發芽了。”孩子們說。
一兩天過去了,還是沒有動靜,有的孩子就急著去翻土看,不時問我:“向日葵怎么還不長出來?”“種子是不是口渴了?我們要給它澆澆水呢。”孩子們自發用灑水壺為種子們澆了澆水。又過了好多天,我再一次帶孩子們去觀察向日葵,壹航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興奮地跟我說:“老師,向日葵發芽了。”其他小朋友趕緊圍過來仔細觀察,還真有小芽芽冒出來了:“向日葵真的發芽了!”“圓圓的葉子好可愛。”“像兩只小手。”
故事2:照料向日葵
種在花盆中的向日葵又瘦又小,孩子們擔心花盆太小限制了它生長,于是將向日葵移栽到了果園中。一天,老師帶著小朋友去果園看向日葵,可是發現向日葵的葉子都耷拉下來了。“老師,向日葵的葉子怎么癟癟的了?”“老師,你看這個泥土都有裂痕了。”“我們幾天沒來了,向日葵口渴了,它想喝水。”老師回答。孩子們到娃娃家找來鍋碗瓢盆,還提上了一桶水,他們準備給向日葵澆水。“你看,水倒下去馬上就不見了,我要多澆一點。”孩子說。
在一次觀察小苗時,有孩子發現地里長了許多雜草,他們說:“老師,又長出小苗了!”我告訴小朋友這叫雜草,不利于向日葵的生長,我們需一起拔掉。孩子們是天生的勞動高手,一小會兒就把雜草除掉了。發現泥土中爬著馬陸時,孩子們說:“馬陸你快走開,不要吃我們的向日葵。”孩子們拿起放大鏡觀察向日葵,發現葉子上有幾種不同的小蟲,有的是紅色、背上有黑色圓點的瓢蟲;有的是很小的肉色的躲在葉片底下的小飛蟲。
天氣漸漸變熱,果園里的向日葵們正在快速長高長大。一天,笑笑說:“老師,我們吃完午飯到果園散步好嗎?我想看看向日葵。”吃完午飯,我帶著孩子們來到果園,意外地發現有一朵向日葵開花了,不過還比較小。“老師快看,這個向日葵開花了!”“向日葵的花是怎么樣的呢?”“黃色的,圓圓的,就像個小太陽。”
有了這個發現之后,孩子們經常想著去果園看向日葵,看看其他的向日葵是不是也開花了。
孩子的學習是漸進的,因此,老師堅持著一件事:經常利用餐前、餐后散步時間帶孩子們到果園轉轉或看看,讓他們在自然的氛圍中關注各自感興趣的東西。孩子們在七嘴八舌的討論和猜測中,思想不斷碰撞,經驗不斷拓展和內化。教師用照片或視頻記錄下向日葵變化的細節,后期和孩子們一起討論:向日葵葉子上的小黑點是什么?向日葵能長出瓜子嗎?瓜子除了吃還可以做什么?……我們發現,給孩子提供日常交流的平臺,能讓他們有意識地去看、去想、去實踐,去發現和生成新經驗。
這正是教師充滿智慧的隱形支持,看似無所作為,實則是教師在充分信任孩子、解放孩子的過程中讓他們實現自我發展。
(三)關注“探究”——為品質養成助力
我們的課程關注的不僅是幼兒目前學到的知識,更要充分考慮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需要,著眼于幼兒發展的長遠目標,注重那些對幼兒一生產生影響的品質。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該關注的是幼兒提出問題之后如何激發其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讓幼兒學會自己提出與解決問題,關注幼兒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習得的學習方法、學習品質等。
故事3:向日葵寫生
在果園寫生時,孩子們仔細觀察后,第一次開始畫向日葵。每個人的表現手法都不一樣,棋棋用直線和圈來表現向日葵,她說:“向日葵很高,葉子很大。”艾倫畫的向日葵上有一塊是涂黑的,他說:“下面黑黑的是泥土,上面還有一條小蟲。”璐璐的向日葵上都是葉子,但是在葉子上有很多黑色小點,她說:“這些小點是葉子上的小洞洞。”涵涵在畫好的向日葵上方又畫了條魚,她說:“這是一條會噴水的鯨魚,它可以給向日葵澆水。”
孩子們的作品很稚嫩,有的作品沒有他們自己的解說可能我們根本看不懂畫的是什么,但這次寫生對孩子們來說是一次不一樣的經歷,使他們更加貼近自然、熱愛自然、熱愛生活,使幼兒在認識和表現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感受到世界的美麗、奇妙和變化無窮,增加了他們對美的感受力,對物、對景的親切感。
故事4:向日葵的作用
向日葵在慢慢成熟,但還沒有到收獲的時間,孩子們迫切地想了解更多有關向日葵的知識。向日葵有哪些作用呢?小小說:“向日葵可以吃,我們家里就有瓜子,很好吃。”悠悠說:“我媽媽買過向日葵花,插在花瓶里很漂亮。”……針對這個話題我們開展了一次向日葵大調查,爸爸媽媽也參與到了我們的活動中。原來向日葵有很多種,有的可以吃,有的是欣賞用的,成熟后的瓜子不僅能吃,還能做成葵花籽油,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功效。
生活課程的實踐感悟
通過實施生活課程,我們驚喜地發現:凡是幼兒有疑問、感興趣的事物,都可能成為課程。課程就在幼兒的生活里,就在幼兒的行動里,就在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兒活動的重要對象,它們能給幼兒帶來樂趣和挑戰,帶來好奇與專注,帶來全新的經驗。生活課程永不過時,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幫助和引導下,圍繞感興趣的某個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發現知識、理解意義、構建認識。
課程是孩子發展的機會,現在孩子們感興趣的每一個活動,可能會為他的未來帶來無法預料的可能。因此,開展生活課程,教師必須尊重與欣賞幼兒,讓幼兒成為課程的真正主體。
本文系第二屆“張雪門教育思想”征文獲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