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秀



“我不干了,誰能教得了就讓誰教吧!”辦公室里,雯雯老師一邊哭一邊向李老師傾訴:“我真的受不了了,這幫孩子太難帶了,說什么都不聽,我一天天地快要被他們逼瘋了……”
這是兩年前雯雯剛剛大學畢業來園工作時的一幕。她原本以為幼兒教師每天只需要跟孩子們唱唱跳跳、玩玩鬧鬧,工作后才發現幼教工作并不像她想的那樣輕松,反而情緒消耗極大。其實,正如雯雯老師所感受到的那樣,幼兒教師屬于高情緒勞動者。我們每天需要面對來自幼兒、家長、同事等不同方面的情緒壓力。如果教師自身缺乏情緒調節能力,一味壓抑自己,情緒一旦爆發,極有可能會產生過激行為,危害幼兒健康,損害自我形象甚至斷送職業生命。擁有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和積極穩定的情緒狀態,對幼兒教師來說至關重要。共情陪伴,就是幫助幼兒教師成就良好情緒狀態的利器。它從非對抗的角度幫老師們打開了一扇更好地理解對方、接納自己的窗口,通過換位思考,使原本可能激起負面情緒的人和事變得可親可愛,從本質上打破高情緒消耗的魔咒。
與幼兒共情,減少工作的挫敗感
對幼兒教師來說,最大的情緒消耗來自和幼兒的互動,尤其是和那些多次教導仍不能達到教師期望水平的幼兒的互動,比如常常不遵守活動規則的幼兒,經常動手打人的幼兒,總是在活動中發怪聲、出怪相的幼兒,這樣的幼兒能夠輕易就讓老師的情緒亮起紅燈,并且在內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和無力感。其實,這些“屢教不改”的幼兒,并非是有意跟老師對著干,故意挑釁老師,而是因為年齡特點、思維方式、認知水平、氣質類型、家庭教養方式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自控力不足、行為調節能力差。當我們共情這些幼兒,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問題,真正地理解他們的時候,我們很快就能夠認識到這一點,而這種認識,不但可以幫助教師提升對幼兒的接納度,減少消極情緒反應的出現,還能夠真正地幫助幼兒提升和改變。
一次戶外活動中,小雪哭著來到王老師面前,說依依用拳頭打她后背,而就在前一天,依依剛打哭過奇奇。動手打人在每一名幼兒教師那里都是大忌,所以,一聽說依依又打人,王老師心里的火一下就上來了。她把依依喊過來,正想要狠狠地批評她,告訴她以后再也不許打人時,“共情”兩個字突然出現在王老師的腦海中。王老師緩了緩自己的情緒,決定先聽聽依依怎么說,于是問:“依依,小雪說你打了她后背,是這樣嗎?”依依仰起倔強的小臉厲聲回答:“嗯,因為她一直說我們隊袋鼠跳比賽是0分,一直說,一直說,說了好幾次?!薄八f你們隊得了0分,讓你感覺很生氣?”王老師問。依依咬了下嘴唇悶悶地說:“嗯,我不喜歡她這么說。”“哦?可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們組這幾輪比賽確實是輸了,不是嗎?”依依不說話了。等了片刻,王老師好奇地追問;“為什么你這么在意這個比賽結果呢?是一定要贏嗎?”“媽媽說做事就要做到最好?!币酪赖椭^說?!澳侨绻患虑槟銢]有做好,會發生什么?”王老師繼續問?!皨寢寱蛭摇!币酪浪查g淚流滿面。那一刻王老師的心里酸酸的,她仿佛感受到了這個孩子動手時的恐懼和無助。王老師一只手攬住依依,一只手拿出紙巾幫依依擦著鼻涕眼淚。起初聽到依依打人的憤怒已經被心疼取代,因共情而讓自己緩下來的王老師也找到了依依打人的癥結和根源,為下一步幫助依依改掉打人的壞習慣指明了方向。
與同事共情,降低關系的緊張感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愛與歸屬的需要。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會因孩子們的愛而歡喜,也會因為領導與同事的不認可而沮喪。尤其是與每天朝夕相處的同事之間,如果關系緊張疏離,我們內在就會充滿孤獨,工作也會變成痛苦的煎熬。而共情恰恰是同事相處中最好的黏合劑,指引我們在傾聽的基礎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彼此付出愛和鼓勵,收獲滿滿的幸福感和集體歸屬感。
金老師是園里的骨干教師,個人能力很強,做事麻利,待人熱情,就是脾氣急,動不動就發火。跟她搭班的老師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經常堅持不了兩個月就會找園長要求調班,園長幾次找金老師談話,但作用不大。新學期伊始,園長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分派了在共情培訓中表現突出的趙老師跟金老師一個班。一學期過去了,園長欣喜地發現趙老師不但沒有要求調班,她們所在的班級還獲得了“學期優秀班集體”的榮譽稱號,于是園長找來趙老師,好奇地詢問她是怎么應對金老師的壞脾氣的。
趙老師笑著說:“金老師脾氣確實是急一些,但都是為了班里工作,并不是針對我個人,理解了她的出發點,就不會因為她發脾氣而難受。而且,每次在她發脾氣的時候,我都會認真傾聽,設身處地共情她的感受,換位思考來找出她情緒激動的原因,如果確實是我工作上有疏漏,我就會道歉并且及時修正,如果不是我的原因,我會問問她我現在可以做些什么來幫助她。所以我們的合作一直都很愉快???,我的這個發卡還是金老師送的呢!”班長會上,園長開玩笑地說,要把趙老師調到其他班,金老師馬上就跳了起來,母雞護小雞的樣子逗得大家哈哈直笑。
與家長共情,削弱溝通的壓力感
家長工作是幼兒園教師工作的重要一環。家園溝通做得好,家長可以成為班級工作的一大助力,使孩子的教育產生1+1>2的效果。但是,由于所處的位置不同,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教師和家長常常容易站在對立面上。比如,一位家長跟老師說:“老師,我們家孩子回去說在幼兒園沒吃飽,麻煩您給多添點兒飯?!边@時,大多數老師內在的情緒反應都是不愉快的,因為在大家的認知中,家長只要是反映問題那就是對老師工作的不滿意和指責。這種認知使得家園雙方在溝通上經常帶有火藥味,情緒壓力無形中就增加了。而共情陪伴則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換位思考,改變舊有的對立性認知,和家長站在同一個角度上。這樣的改變,讓我們能夠更加輕松,不帶有自我評判地面對家長的問題,和家長共同探討解決辦法,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妞妞是今年9月份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妞妞的父母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妞妞從小由奶奶帶大,祖孫感情很深。妞妞上幼兒園以后,奶奶因為不放心,經常躲在幼兒園外面的大樹后悄悄往妞妞所在的班級張望。奶奶身影的若隱若現,使得妞妞原本就較為強烈的分離焦慮情緒變得更嚴重,于是一整天都守在窗戶邊上,哭著喊著要去找奶奶,什么活動都不愿意參加。因此,班長唐老師主動約談了妞妞的奶奶。只是沒想到,唐老師剛一提到老人站在園外樹后的事,妞妞奶奶就先急了,她站起來,扯著脖子跟老師嚷嚷說:“我站在樹后面怎么啦?礙著你們什么啦?你們是想做什么事怕被看見嗎?新聞里可說了,有的幼兒園老師拿針扎孩子……”老人從一個新聞講到另一個新聞,從妞妞的出生說到這些年自己撫養孩子的不易,聲音從最開始的高亢慢慢變得和緩,到最后帶著一點聲淚俱下的鼻音。唐老師并沒有被妞妞奶奶最開始的發飆所影響,而是選擇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理解妞妞奶奶的擔心和焦慮。所以她既沒有打斷老人去為自己辯解,也沒有跟老人去爭論是非對錯,而是全程專注地看著妞妞奶奶,傾聽她的講述,只是在妞妞奶奶站累了的時候,給老人搬了一把椅子,在感覺她渴了的時候,倒了一杯水,在她流眼淚的時候,遞過去幾張紙巾。就是這些簡單的回應,讓妞妞奶奶感覺到了唐老師對自己的理解。經過這一段的共情陪伴,后面的溝通變得非常順利。聊到最后,妞妞奶奶自己先不好意思了,不但為自己的沖動跟唐老師道了歉,還表示以后一定配合唐老師工作,再也不躲在樹后面了。有了奶奶的配合,妞妞也因此非常快地度過了分離焦慮期。
與自己共情,提升情緒的復原力
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沒有所謂的一帆風順。我們每個人都難免遭遇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古羅馬皇帝奧雷柳斯說:“如果你對周遭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所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此。借著感受的調整,可在任何時刻都振奮起來。”而共情,就是調整感受的最好方式。當我們學會了與自己共情,在遭遇情緒沖擊時,我們就能夠及時停下來,通過注視自己的情緒,感受自己的感受,允許情緒的發生,接納情緒的存在,從而幫助自己擺脫情緒腦的控制,以最快的速度從翻滾的情緒里恢復過來。
現在的雯雯老師再也沒有像兩年前那樣情緒失控過。用她自己的話說:“那時候的自己完全被情緒裹挾了,失去了理智。雖然現在班上的孩子依然有不聽話的時候,自己心里的火氣也依然有向上竄的時候,但是在情緒冒出頭的那一刻,我能立即看到它。有時,僅僅是這個看到,我的情緒就能夠恢復;有時,我覺得自己確實需要休息一下,我也會跟班上老師協調,停下來去喝口水,上個衛生間,給自己一個喘口氣的機會,給情緒一個冷卻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在情緒逐漸退潮的過程中,因為理智的回歸,我還能夠發現問題的癥結,找到解決辦法,心情也能再度美好起來。所以,現在的我,再也不懼怕情緒,也再不會被情緒打倒了?!?/p>
哈佛大學前講師亞瑟·喬拉米卡利博士在《共情力》一書中指出,你壓力大,是因為沒有共情能力。共情陪伴理念的學習,不但有助于我們高水平地開展幼兒社會領域活動,也使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有了新的視角,處理問題時有了新的思路,讓我們從本質上認識了情緒,學會了在傾聽、理解、接納的基礎上調節情緒,減輕壓力。可以說,是共情陪伴成就了我園一線教師良好的情緒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