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淑芳
教育家陳鶴琴認為:“對幼兒來說,成人習以為常的周圍環境對他們卻是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的。他們會用那些與生俱來的探索工具,如眼睛、鼻子、耳朵、嘴、手,不斷地看、聽、摸,去感受和體驗所接觸的人、事、物,這就是幼兒了解、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的基本的方法和途徑。”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他們在動手和動口中感受、體驗、探究,從而動腦、入心,豐富經驗。
學前兒童正處于感官敏感期,不同的探究活動會調動不同的感官,比如認識軟硬以摸(觸覺)為主,辨別顏色以看(視覺)為主,分辨聲音以聽(聽覺)為主,案例中分辨牛奶、白醋、水,綜合看(視覺)、聞(嗅覺)、嘗(味覺)無疑是最適宜的方法,所以此次活動中的“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最能調動幼兒興趣的環節。就像案例中描述:“活動中,幼兒興趣濃厚,參與的積極性高,活動效果很好。”達到這樣的效果,“嘗”的環節功不可沒,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一定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心存顧慮去掉“嘗”的部分,幼兒的積極性、思維認知、情感體驗可能會大打折扣。
從教師提出的疑問和擔憂中,我們感受到教師的安全意識很強。幼兒年齡小,分辨能力較弱,不能判斷危險存在,如果不加引導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如果既要保留幼兒探究時印象的“深刻”,又要考慮探究后活動的多方面影響,安全教育就必需跟得上。
首先,安全教育形象化。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通過擬人化情景表演的方式開展安全教育活動,比如教師扮演“小貓咪咪”,喝了不明液體送到了小醫院,醫生告訴小貓不是所有的液體都能品嘗,讓幼兒在情境中習得經驗。中大班幼兒已經有了初步的分辨能力,可以讓幼兒認識不同的瓶子裝著不同的液體,并通過討論,加深幼兒的安全認識。其次,安全教育生活化。充分利用幼兒園環創、家園共育等方式將安全教育滲透在一日生活中,在幼兒心底種下安全的種子。最后,教師和家長都要為幼兒創設安全的環境,將危險的東西放到幼兒不容易接觸到的地方。
教育不應“顧此失彼”,幼兒的經驗是在一步步的探究學習中得來的,認知能力如此,安全知識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