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貝貝 賈佳



學前教育階段是培養兒童情緒認知的關鍵期,幼兒情緒教育是幼兒園課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班級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設自由表達、真實表達情緒情感的機會和環境,鼓勵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豐富情緒認知與情緒體驗,在此基礎上發展情緒調節的能力。由此,我們有了每周五下午離園前的“吐槽大會”。
吐槽大會
顧名思義,“吐槽大會”是小朋友們聚在一起,談論生活中讓他們十分困擾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同伴之間共同分析、互相想辦法解決問題。吐槽大會雖然名為“吐槽”,但是它的目的不在于發泄、抱怨或發牢騷,傳遞“負能量”,而是希望孩子能夠在這個時間段成為表達的主體,“掌握話語權”,同時向幼兒傳遞一種觀念:每個人都會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當它發生時你可以真實地表達出來。表達本身或許不能夠直接解決問題,但是它能夠幫助你再次審視、反思自己遇到的情況,發揮宣泄負面情緒的作用。這個過程也是激發同伴同理心的過程,是教師進一步了解幼兒的過程。吐槽大會的持續開展,讓我們愈發感受到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敏感,更感受到家庭生活給孩子精神、心理的深刻影響。家庭成員之間不和諧的關系、成人對孩子的忽視或不解,都會成為持續困擾孩子的問題。
在吐槽大會中,許多孩子提到了“早晨出門被催促”的情況。家長都會不斷催促孩子“快一點!快一點!”,這樣的情況幾乎每天都會發生,而這也一直困擾著班里的許多孩子。于是,我們決定圍繞孩子的這一情緒體驗開展教育活動。
最初,我們將這次活動定義為一次“讓孩子學會疏解負面情緒”的常規活動,然而當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原因、解決的辦法進行分析時,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親子共處的話題,孩子的心情是結果而非問題本身。那么,作為一次教育活動,我們的目標是什么?誰來參加?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怎樣解決問題是有效的呢?在進一步思考后,我們對活動進行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和設計。
第一,班級40多位幼兒,受到這一問題困擾的是一部分幼兒,因而只需要幼兒自愿報名。
第二,表面解決的是情緒問題,實則是親子雙方的相處問題,所以解決問題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參加。
第三,孩子的情緒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認知層面,比如認識常見情緒、知道合理發泄情緒的途徑、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等等,更要落在行動之中,要支持孩子學會在面對自己情緒的基礎上找到根源并解決問題。
第四,尊重每個家庭的教育理念,讓家長和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主體,避免“一刀切”和“替代學習”。
第五,通過活動讓每個家長看到和肯定自己的孩子。活動要讓家長從孩子的視角反思更適宜的教育行為,更要看到孩子們在集體生活中所展現的獨立思考、參與討論、積極表達等主動學習者的形象。
結合孩子們真實的生活體驗,我們將討論的話題定為“早晨,如何能夠不被催促而準時出門”,并和孩子們討論了“邀請誰參加這次對話”。在當天的活動中,和孩子們圍坐在一起的,既有爸爸媽媽,也有爺爺奶奶。此時,每個人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育的主體;這次活動既是孩子們的社會領域教學活動,也是一次有孩子參與的班級家長會。
親子對話
第一環節:情景再現,營造自然放松的對話氛圍
讓參與者身心投入到情境之中,調動原有經驗,是活動第一步要實現的主要目標。活動伊始,我們播放了一段家長催促孩子出門的音頻:“快點兒,抓緊時間,馬上遲到了!趕緊呀!”這段聲音很快把家長和孩子代入了早晨出門的場景。“聽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受?”老師提出了第一個問題。孩子們馬上舉手,說:“感覺很著急。”“說話的人很生氣。”家長們也積極表達:“感覺家長在給孩子壓力。”“是一個催與被催的場景,感覺雙方都很緊張。”
接著,老師問道:“你們家里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嗎?當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這時,孩子們開始惟妙惟肖地模仿家長催促自己的樣子,“快點兒,別磨蹭啦,看看都幾點了!”“早晨趕緊起床,然后趕緊穿上衣服,開車的時候速度也飛快,感覺特別瘋狂。”家長則再現孩子起床時“磨磨蹭蹭”的狀態:“再讓我睡兩分鐘吧,結果從床上又爬到了沙發上接著睡。”“自己起來以后,給孩子放起床音樂,接著刷牙,然后趕緊給孩子穿衣服,感覺也是非常瘋狂。”……早晨的慌張、緊張、著急、憤怒等情緒交織在一起,引得在座的家長和孩子陣陣笑聲,大家伴隨著歡聲笑語進入更為投入的討論狀態。
第二環節: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動機和感受
“為什么家長(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呢?”老師提出的第二個問題讓大家開始靜下心來嘗試思考和理解對方。圍繞這個問題,家長和孩子們各自成組,進行了激烈的小組討論。討論的過程是家長之間、孩子之間分享感受和交流經驗的過程,相互聆聽,彼此啟發。大家把小組討論的內容記錄在一張大大的海報紙上,家長用文字記錄,孩子用圖畫記錄。
經過10分鐘的討論,兩組分別派出代表進行分享。孩子們總結了家長“持續催促”的原因,比如害怕孩子遲到、會吃涼了的飯菜、來不及玩玩具,家長遲到了會扣工資等等。孩子們的表現讓家長感到十分驚訝,好像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孩子,或者說與家庭中事事需要被提醒不同,他們看到了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獨立思考、大膽表達的一面。家長們總結了孩子們“起床困難”的原因,比如父母回家太晚導致孩子等到很晚,上課外班或者練琴要占據很長時間,孩子玩不夠舍不得睡,等等。老師感謝了大家的發言后,接著說:“孩子們,你們起不來是這些原因嗎?你們同意大人們的觀點嗎?”孩子們都連連點頭。
第三環節:親子約定,形成個性化的解決辦法
通過前面兩個環節,家長和孩子都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與觀點。接下來,老師提出了第三個問題:“遇到問題并不可怕,但是我們要改。下面,請每個小朋友和家長一起,針對今天的問題形成你們的約定。如果你覺得你們的辦法特別好,商量結束以后請你們用表演的方式展示你們的好辦法。”這個“小任務”推動大家進入“積極解決問題”的階段。那么,除了催促,我還有別的辦法嗎?如何做,就能不被催促?家長和孩子開始進行一對一的對話。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到家庭中親子對話的不同方式與狀態:有的家長和孩子愉快地討論,共同出謀劃策;有的家長專注地聆聽孩子的辦法再認真地記錄在紙上;有的家長用一個個問題引導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有的家長則面部嚴肅,等著孩子提出一個能讓自己滿意的方法……
10分鐘以后,討論的聲音漸漸變弱,家長和孩子都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嘟嘟和媽媽一起走到臺上,分享他們的辦法。嘟嘟說:“我們的好辦法是請媽媽用溫柔的聲音叫我起床。”嘟嘟媽媽解釋了自己平時“不溫柔”的原因。最后在老師的鼓勵下,嘟嘟媽媽嘗試換了一種語氣跟孩子說話——用聲音傳遞出耐心和關愛。歡歡和媽媽也走到臺前,歡歡表情凝重,聲音十分低沉。歡歡媽媽看了看他,然后說:“還是我來說吧。我覺得歡歡早晨起不來、不能準點出門,都是因為缺乏計劃性,對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件事要用多少時間缺少準確的計算。所以我們制訂了一個詳細的計劃,以后按照計劃執行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聽了他們的分享,老師說:“計劃性對孩子今后進入小學會有幫助,但是我們需要看到孩子起不來、拖延背后的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解決。”……
最后,家長和孩子一起向老師表達了感謝。這次“特別的教學活動”告一段落。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對孩子、家長和老師而言都是一次新的嘗試,讓每個人都能換一個角度看彼此,用對話的方式面對生活中的不愉快,而活動也讓我們對幼兒情緒教育、家園合作以及課程活動的開展有了更多啟發和思考。
第一,教育要源于生活,回歸生活。情緒往往是情境的產物。幼兒對生活情境的分析、理解和判斷會直接影響其情緒體驗與表達。在幼兒情緒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忽視了情緒表達所處的情境、起因、經過、影響因素等,僅僅籠統地總結出情緒調節的一般性方法,可能會讓情緒教育脫離幼兒情緒發生、發展的“現實土壤”,也忽略了幼兒在此過程中的問題解決、認知轉變、情緒調節等隱性過程。因而,在開展幼兒情緒教育時,需要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讓幼兒產生真實情緒體驗的情境,再基于真實情境或將其轉化為虛擬情境,在梳理、還原幼兒完整經歷的基礎上找到針對性的解決辦法。被催促這件事是親子日常沖突的一個事件,但是它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家長與孩子之間對彼此的行為存在不滿或不理解,并且這種不滿情緒每天出現卻沒有用適宜的方式化解。這個活動能夠起到以小見大的作用,讓家長和孩子能夠以理解彼此的心態進行共情,反思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問題或沖突。
第二,巧妙利用討論法,實現參與者的自我教育。討論法是學習者通過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一些不了解的問題、認識模糊不清的問題、困難的問題、相互關系中矛盾的問題,甚至有錯誤看法的問題等,發表意見、共同商討、相互啟發和補充,從而獲得一定的認識。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循序漸進地提出三個引導性問題后,依次通過集體討論、小組討論、親子一對一討論等多種形式的討論,讓參與者充分表達自我,彼此了解,達到自我反思、尋求辦法的目的。正如蒙臺梭利所說:“幫助我就是讓我自己做。”要相信家長和孩子可以在沒有被灌輸、被給予的前提下得出自己的結論。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目的不在于規訓,而是讓個體自我生長。因而,在開展情緒管理能力的教育中,其目標并非是讓幼兒停留在了解或熟知某些道理、概念,或者規訓成統一的情緒表達方式;相反,是讓幼兒感受自己的內心,增強心理彈性,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問題,最終在社會適應中感知自我,悅納自我。這次活動既是孩子參與了家長課堂,也是家長進入了孩子的課堂。而過程中是通過他們彼此的聆聽和對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是“讓家長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困擾”,真正發揮各自的主體作用。
第三,家長參與情緒教育過程,通過改善親子關系營造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良好生態環境。家庭是影響兒童社會情緒學習能力的關鍵場所。除去生理遺傳因素對情緒的天然影響,兒童情緒社會化是從家庭開始形成并逐漸發展起來的。其影響一方面表現在,家長的元情緒理念、教養行為、言語策略和身體策略等,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自控能力、情緒表達等有著顯著影響,并且兒童大多數情況下,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情緒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家庭主導的情緒氛圍是兒童情緒及其表達規則發展的主要外部環境,對兒童日常情緒傾向、情緒調控能力、應用情緒表達、實現的社會目標、情緒的健康發展等產生影響。情緒背后反映的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認知或體驗。在面對幼兒負面情緒時,成人往往關注的是如何讓情緒消退,比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滿足幼兒的某些需要,用物質獎勵等化解,而情緒所反映出來的問題、需求卻往往被忽視。家長往往會意識到幼兒是需要被教育、被引導的成長中的個體,而容易忘記自己也需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父母,尤其是如何與自己的孩子建立親密、信任的親子關系。幼兒是自我管理的主體,成人要幫助幼兒發展這一能力,而不是用成人的方式替代幼兒解決他要面對的問題。
第四,這次活動是幼兒情緒教育教學的重要突破和嘗試,同時也存在一些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地方。一方面,在家長表述、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現孩子的學習內容“超載”、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家庭教育方式不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等問題,而教師并沒有給予及時、有效的引導,讓家長對孩子形成合理的期待,珍視童年快樂生活的獨特價值。另一方面,參與此次活動的群體有媽媽、爸爸、奶奶、爺爺,而幼兒與不同家庭成員相處時存在的問題是存在差異的,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也有所不同,討論的焦點是“起床難”還是“無法準時出門”存在焦點不清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回應和指導,也是值得在后續活動設計時再細致考慮、完善的問題。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立項資助青年專項課題“家園共育視域下兒童社會情緒學習能力(SEL)的課程建構與實踐優化研究”(項目編號:CCEA18143)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