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生活在農村的60歲及以上人口有1.2億人,其中留守老人占了很大的比重。根據2016年民政部的摸底排查結果,我國有1600萬左右的農村留守老人。媒體調查發現,農村留守老人與村莊、土地相伴,農作負擔重,孤獨感嚴重。
我國高度重視農村留守老人。2017年底,國家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意見》,從多個角度系統提出了關愛、幫助農村留守老人的具體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媒體調查來看,農村留守老人仍然面臨不少問題。用一句話總結:部分農村留守老人在負“重”前行。
這種“重”有多種內涵,如農作負擔重。有不少留守老人透露,與子女外出務工前相比,他們農作的負擔加重了,但獲得的報酬并沒有高多少。再如,小病可能拖成重病。有調查顯示,超過70%的鄉村老年人罹患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但很多留守老人不會輕易選擇就醫,原因是“開銷大、怕花錢”。這樣一來,小病容易變成大病、重病。
而且,留守老人“心病”較重。有研究團隊調研發現,農村留守老人精神空虛、孤獨感嚴重成為普遍現象,甚至有的老人還出現絕望自殺傾向。子女外出、居住分散、社會組織發育不充分等因素,造成部分留守老人缺親情陪伴和社會交往,陷入精神孤島,這種孤獨感之“重”要引起重視。此外,如果農村留守老人還要照顧留守兒童、家中病人并償還債務等,心理壓力與生活負擔無疑更重。
我們要看到,這類老人不僅在支持“前方”,也在盡力守好“后方”。所以,我們既要看到農村留守老人生活之“重”,也要看到他們做出的直接間接貢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村留守老人關愛服務工作。建議在全面加強相關工作的同時,要根據媒體披露的問題,重點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難點、痛點,最好為每位留守老人量身制定個性化的關愛方案。
(綜合《法治日報》《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