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國海軍海狼級核潛艇“康涅狄格”號在中國南海發生撞擊事件爆出后,很多人猜測到底撞上了什么?
美國軍方稱,“康涅狄格”號撞上的肯定不是另一艘潛艇,它可能是一艘沉船,或者一個沉沒的集裝箱或其他未標明的物體。此次美軍核潛艇撞擊有11個人受傷,而且有2人還是中度傷勢,說明這次撞擊很嚴重,普通的不明物體不會導致這么嚴重的后果。美軍核潛艇撞到海底的可能性比較大,例如海底的海山、海丘或隆起物等,畢竟美軍核潛艇在關島就曾撞過一次海山。海底地形情況本身復雜,也有可能發生變化,而且,南海嘈雜的水聲干擾也可能有影響。其實到底撞了什么,只要到撞擊地點一看就很容易查清楚。
這次的核潛艇撞擊本是10月2日發生的,可美國太平洋艦隊于10月7日公開聲明此事,這5天干什么去了?美方官員說,這起事件發生在潛艇進行例行作業時,海軍在10月7日之前沒有公開這一消息是為了維持操作安全。但操作安全也許并非美軍唯一關切。武漢大學國際問題專家張愿向記者解釋道:“美軍核潛艇一定是在南海執行監視、偵察任務,這個海域對美軍而言不是絕對安全。所以他們需要幾天時間航行抵達安全地域,也需要確保有其他艦只替換其執行任務,至少不能讓對手利用‘空窗期。”此外,從公共關系方面考慮,美軍需要一些時間來評估核潛艇的受損情況及其影響。
軍事專家李杰分析稱,通常情況下,“康涅狄格”號這樣的美國“海狼級”核潛艇在航行過程中會采用被動聲吶進行水下目標識別和測向定位。被動聲吶具備隱蔽性高、探測距離遠等優點,是非戰時狀態或是日常航行中潛艇首選的水下探測方式。而一旦到了戰時或是復雜海底地形環境中,潛艇就會將探測方式轉為主動聲吶。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近期也分析認為,為隱藏行蹤,潛艇通常會使用聲吶的被動模式。同時,南海也是“出了名的嘈雜”,不利于聲吶探測。
李杰認為,此次事件中,不能排除美軍由于疏忽大意或者驕傲自大,在復雜地形環境下沒能及時“切換”探測模式而釀成大禍的可能。因為回顧過去,美軍由于自身失誤發生潛艇碰撞事故的案例比比皆是。據此前公開報道,2001年2月,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格林維爾”號在夏威夷海域就撞沉了日本“愛媛”號漁船,造成船上9人死亡。2002年11月,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俄克拉荷馬城”號在地中海西部水域同一艘商船相撞,導致核潛艇的潛望鏡和升降裝置受損。而在2005年,更是出現了美國“洛杉磯”級核潛艇“舊金山”號在全速航行時與關島附近一座水下山峰相撞,造成一名水手死亡的重大事故。
(綜合中新社、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