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十二大”剛剛結束一個星期,鄧小平便離開北京,陪同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去四川訪問。途中,鄧小平向金日成介紹情況時說:“十二大的作用與我們黨的七大一樣。七大把革命引向勝利,十二大將把建設引向勝利。”鄧小平為什么給予“十二大”如此高的評價?
緊鑼密鼓籌備“十二大”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黨中央十分重視,先后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充分準備。
早在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就正式決定提前召開黨的“十二大”。全會還對“十二大”的主要議程、代表名額、分配原則及產生辦法等問題作了規定。
遵照十一屆五中全會決議和有關指示精神,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的黨組織,先后召開了黨代表大會或代表會議,選舉產生了出席“十二大”的代表,按期完成了選舉工作。與此同時,修改黨章的工作,也在加緊進行。
在上述各項準備工作的基礎上,中央政治局于1982年7月下旬在北京召開了擴大會議。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區負責人共130余人到會,會議舉行了6天,討論了有關“十二大”的一些重要問題,為黨的十一屆七中全會進行了準備。
1982年8月6日,黨的十一屆七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一次為召開黨的“十二大”做準備的會議。全會決定,是年9月1日召開中共“十二大”,并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公開宣布,恢復中共“八大”那樣把自己的代表大會完全公開在全國人民面前的好傳統,摒棄中共“九大”那種秘密進行的做法。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改草案)》,并決定將這兩個文件提交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審議。
8月30日,黨的“十二大”預備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確定了大會4項議程,選出了由252人組成的中共“十二大”主席團。
鄧小平首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參加這次大會的正式代表1545人,候補代表145人,代表著全國3965萬黨員。
鄧小平主持了大會開幕式,并致開幕詞。總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
在第一天的大會上,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報告。報告提出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9月5日下午,大會主席團舉行會議,胡喬木就代表們對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報告和《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改草案)》所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以及據此對報告和黨章草案進行的修改,作了具體和詳細的說明。
“十二大”通過的新黨章規定,預備黨員必須面向黨旗進行入黨宣誓。中國共產黨在此前60多年的歷史中,各個時期都有不盡相同的入黨誓詞,而把誓詞正式載入黨章,“十二大”是史無前例的。新黨章還規定,黨中央不再設主席,只設總書記。
9月6日,大會通過了《關于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報告的決議》,批準了胡耀邦所作的報告。大會還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和關于這個章程的決議。大會經過充分醞釀和民主選舉,選出了由210名中央委員和138名候補中央委員所組成的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同時選出了由172人組成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和132人組成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隨后召開的十二屆一中全會選舉了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
中共“十二大”的勝利召開,標志著黨成功地實現了具有重大歷史性意義的偉大轉變。它開始把中國帶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的政治軌道,并以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永遠載入史冊。
(摘自《黨史縱覽》 方海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