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洪 張耀元
關鍵詞:沈尹默;晚年;書法
在現代書法史上,沈尹默(1883—1971)是一位十分優秀的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63歲到85歲是沈尹默書法生涯中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里,沈尹默所獲得的書法藝術成就、對普及書法教育的貢獻是尤為突出的。
一、沈尹默晚年時期的書法活動
沈尹默學書之路坎坷,早年走了很多的彎路,書法上一直難以找到能適合自己的風格。晚年的沈尹默將精力幾乎都投入書法上,對書法的不斷鉆研和反思讓他的書法風格逐步形成。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沈培方談道:“他涉足書壇甚早(大約在20世紀初期),但真正形成風格并最終卓立于書壇,則遠遠晚于他的前輩吳昌碩、康有為、曾熙等人,甚至比他的同輩如王世鏜、于右任、李健都要晚一些。經過百折千回、堅持不懈的努力耕耘,沈尹默終于大器晚成、脫穎而出,成為20世紀中國帖學書法流派的開山盟主?!盵1]晚年的沈尹默,不僅在書法創作上有相當高的造詣,還身體力行地普及書法教育,組織書法社團活動,發表書法理論著作,為中國書法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沈尹默領導書法研究社團、組織成立書法篆刻團體的活動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1917年12月21日北京大學書法研究社的成立①。第二次是1943年4月2日中國書學研究會的成立②。其間,沈尹默舉辦書法展覽,參與編輯期刊《書學》。沈尹默開始重視書法普及教育,個人書法風格也定下了基調。沈尹默最后一次參與籌備的書法教育團體是1961年4月8日成立的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③。年近80歲的沈尹默不僅在上海舉辦書法展覽,吸引大批書法愛好者參觀學習,還開辦了書法篆刻學習班,并及時編寫教材,對外進行學術交流,在上海營造了空前的學書氛圍。
沈尹默的書法論著都發表于新中國成立后。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尹默把多年來的學書經驗,通過自己的梳理、歸納,撰寫出許多有深刻理論價值的著作,如1952年的《談書法》、1955年的《書法漫談》、1957年的《書法論》、1958年的《學書叢話》、1964年的《書法藝術的時代精神》等;在書法古籍整理方面有1963年的《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
沈尹默一生都在為書法事業不懈奮斗,推動了書法的發展。在晚年,沈尹默與書法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新中國成立以后,沈尹默毅然挑起了普及書法教育和大力培養書法人才的重擔。為普及書法教育,沈尹默向國家領導機關積極建言獻策,讓書法教育得到一定的重視,并通過社團和個人教學,培養了一大批書法、篆刻人才。
二、沈尹默晚年書風形成的書體基礎
1945年以前,由于政局動蕩不安,戰爭頻繁,沈尹默一直忙于政務,難以專注于書法的研究與實踐。直到1946年,64歲的沈尹默才從重慶搬回到上海。之后的三年時光中,在他狹小的書房,誕生了不計其數的書法作品,這也是他收獲最多的三年。
多年來對魏碑、唐人書法的臨習,是形成沈尹默晚年書風的重要基礎。《龍門十二品》是他反復臨摹的對象。受碑體結字的影響,沈尹默脫離了館閣體的束縛,手腕的力量也越來越足。在沈尹默的大楷作品《書法大成》中有“積玉”二字,筆畫大多逆鋒起筆,筆鋒迅速鋪開,與紙面形成摩擦力,轉折處圓潤飽滿而不失骨力,正如古人所謂“折釵股”。這兩個字一氣呵成,充滿力量感,可謂“力透紙背”??瑫柧毜囊粋€重要目的,便是對書法筆法、結體基本規律的認識。沈尹默出生于晚清,在注重書法基礎的環境中,進行了扎實的楷書基礎的訓練。這對他領悟筆法、字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沈尹默在書法創作上不斷探索。他注重對前代名家名作的繼承和學習,“取法乎上”。如對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米芾、蘇東坡、黃庭堅等名家的作品,他總是反復地觀察、臨習。其中,非常關鍵的是他的取法對象,尤其是楷書(包括行楷)部分,主要是魏晉、唐代的作品。正因為他的取法很高,又非常用功,練就了非常好的楷書。從他傳世的作品來看,楷書主要以初唐風格為主,將“瘦硬通神”的初唐楷書品格融入自己筆下,既鐵骨錚錚,又輕松自在,秀處如鐵,清剛峻爽。
這種深厚的書法基礎功底訓練,讓已經步入晚年的沈尹默,在高度近視的情況下依然能創作出非常出色的作品:沈尹默74歲時作《楷書黃庭堅跋軸》,眼疾迫使他幾乎只能把眼睛貼在紙面上書寫,在這種近乎盲寫的情況下,沈尹默依然把每一個字都寫得整齊平穩、質樸大方。
對行草書的深入研究與大量摹寫,是形成沈尹默晚年書風的另一重要原因。64歲以后的沈尹默,把精力投入行草、章草訓練上,大量臨習前人的草書作品。沈尹默臨懷素的草書《千字文》后有一段發自肺腑的文字:“懷素所寫《千字文》,每一筆都意味深長,盡顯神韻,再好的書法也不過如此了……在草書作品中它都被人們推崇為首位。我這么多年來反復臨習,也只領悟到了一些用筆的意境。我堅持不懈地去努力臨習,也希望能達到這樣的水準。然而我知道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很難。今年我雖然已經65歲了,但也絲毫不會放棄?!比绻f,早些時候沈尹默因米芾草書理解了“下筆處”,懂得了用筆的法度,那么晚年臨習懷素草書,則使他體會到了書法的意境,賦予了行草筆墨生動雋永的靈魂。在用筆法度的基礎上,書家書寫過程中自然流露出的神韻姿態,才是獨一無二、無法復制的。從沈尹默晚年的作品中,我們就能看出他在研究草書上所付出的努力。他進行大量的臨寫,筆法精致縝密,線條流暢多變,對結構的把握也深思熟慮。可以說,沈尹默晚年的書法已經達到了楷、行、草融通一體的書法境界。
今天我們來談沈尹默書風的書體基礎,其實也是在探討特殊時代的審美內容與規律。其中有兩個問題,不容忽視。其一,沈尹默生于晚清,正好是碑派盛行的時期,他寫一手好的魏碑楷書,自然有時代書風影響的原因。應當注意到的是,沈尹默的帖派書法風格,其行草書的內涵和之前明代帖派不一樣,和之后的當代帖派也不一樣,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碑派的書法基礎。沈尹默基于碑,又能大面積地接觸到現當代印刷的帖派經典,因此,在碑派深厚的點畫內涵基礎上,又能出以爽勁、峻利、清雅的帖派風神。在帖派的用筆豐富性方面,因為攝影、印刷技術的清晰展示,他能高于前朝和同時代的書家;在點畫內涵方面,他的碑派底子,又能讓他堅持點畫的內在意蘊,比之后純粹的帖派書家更加含蓄蘊藉。其二,我們應該重視他的楷書書法基礎,這是他能貫通楷、行、草的重要書體基礎??瑫凶钋宄卣宫F了漢字內在的結體規律,這一規律是楷法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行、草中最基本的規律。換言之,行草書的結構變換,是以此為基礎的,是在此基礎上的省略、變換、夸張、出新。沒有這一基礎,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根之萍。當代的視覺材料豐富多樣,形式審美影響下的設計視角,使得很多行草書家從一開始就忽略了這一重要規律。筆下少了這種原汁原味的字法結構規律的生發,自然很難契合漢字最本真的字形規律,書法之“真”的表達失去了基礎,很難產生感動人的筆情墨趣。
三、沈尹默晚年書法觀念試議
新中國成立之前,由于書法教育受到識字人數、教育學制等影響,人們對書法產生了神秘感、距離感。書法教育在當時的環境下脫離了群眾。而20世紀以來,硬筆的普及對傳統書法發展形成了非常大的沖擊。如何將書法這一傳統的優秀文化向全社會普及,使書法得以傳承發揚,成為擺在以沈尹默為代表的老一輩書法家面前的難題。
(一)“實用論”
書法傳播與發展首先立足于實用的普及教育。沈尹默在《書法藝術的時代精神》中談道:“我們今天的時代精神表現在為當前的社會服務,為廣大群眾服務上……在形體上要求端莊、大方、生動、健康的美,而不能追求怪異……書法藝術應盡量發揮到實用文字方面,牌匾可寫,標語可寫,公告可寫,甚至傳單、說明也可寫……‘學貴致用……”[2]961961年由沈尹默牽頭成立的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結合時代,首先就提出“為廣大人民服務”的要求。沈尹默談道:“要切合實用,就是要做到寫起來便捷容易,看起來又整潔明白?!盵3]151沈尹默主張書法的實用主義,主張從楷書入手:“習字必先從正楷學起……便于練習好一點一畫的用筆”,“把正楷學好,寫得整整齊齊,能入格子,然后學寫行書”[3]115-116。沈尹默在64歲時作楷書《祝壽序十屏》,恰值其書法創作的巔峰時期,他以最拿手的細筆楷書書寫,一氣呵成,用筆活潑、挺拔、瀟灑,即使是在字數較多的情況下,一筆不懈,筆筆有來歷,實為后人臨習之范本。當時書法藝術發展的局限性迫使一代人只能先普及書法基礎知識。沈尹默所主張的書法“實用論”,即面向廣大群眾的實用主義,使書法能在百廢待興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不因人才斷層而被歷史淘汰,進而再上升到藝術的層面來發展。這種運用于生活實踐的書法,在今天的書法教育中也是非常有借鑒價值的。
(二)“筆法論”
在沈尹默的《書法論》中,對毛筆字的技法提出了三點要素:筆法、筆勢和筆意?!肮P法”是沈尹默論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他認為:“要論書法,就必須先講用筆……不知道用筆,也就無從研究書法……故第一論筆法。筆法精通了,然后筆的運用,才能自由,無施不可”,“進而論筆勢。形勢已得,必須進一步體會其神意,形神俱妙,才算能盡筆墨的能事,故最后論筆意”[2]3。
在沈尹默所談筆法中,強調最多的就是“筆筆中鋒”。他在《書法論》中講:“筆筆中鋒,點畫自然無不圓滿可觀。所以歷代書家的法書,結構短長疏密,筆畫肥瘦方圓,往往因人而異,而不能不相同的,就是‘筆筆中鋒?!蔽覀儗懽郑凑瘴遄謭坦P法,中鋒用筆自然而然就能形成了。沈尹默追求筆筆中鋒的這種“中和之美”,這在他晚年的作品,尤其是在行草書中顯而易見。如在他82歲所作《滿江紅》橫披以及《詩詞稿本》中,就體現出了沈尹默書法觀念中所強調的中鋒用筆。在這兩幅作品中,都以中鋒用筆為主,點畫形態渾圓厚重。沈尹默對中鋒的執著,在其書法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書寫時,筆鋒在筆畫的正中間運行,寫出的線條圓潤厚實,豐盈飽滿,立體感強。沈尹默強調:“當寫字行筆時,時時刻刻地將筆鋒運用在一點一畫的中間。”“點畫無一不是中鋒。因為這是書法中唯一的筆法。”[2]66這不禁會讓人困惑:完全不提側鋒,難道側鋒用筆就不重要嗎?
誠然,有人認為沈尹默所言“筆筆中鋒”和“唯一筆法”的觀點太過絕對。但是,他的提法自有機杼。
首先,沈尹默提出“筆筆中鋒”,有其時代性。在當時環境下,書法用筆法度缺失,許多“書法家”“善書者”多年臨習書法都不得筆。沈尹默以自己獨到的見解,參透了書法用筆的核心,即中鋒用筆。書法中的任何筆畫皆從入鋒著手,鋪開筆毫,筆鋒行于中間,其間提按頓挫都在運動中調整,還要注意中側鋒的相互轉化,形成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的用筆。相對來說,是屬于辯證的“筆筆中鋒”。我們細看沈尹默晚年的書法作品,不難發現,沈尹默本人寫字也并非全是“筆筆中鋒”,正是加入了側鋒的痕跡,才使得沈尹默書法用筆如行云流水般暢達。但正是對中鋒的強調,吸引大家注意到主要用筆方法,這對基礎筆法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唯一筆法”說法是否太過絕對?儒家講求中和之美,沈尹默講求中鋒用筆剛柔相濟、平和圓潤、不偏不倚與此相契合。正如我們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繞不開儒家中庸思想,談書法用筆就不得不說中鋒的重要。寫字筆法眾多,但唯有中鋒用筆最為重要,此為“唯一”。對于“筆筆中鋒”和“唯一筆法”,若簡單地顧名思義,是有可能會引起一些書法初學者曲解的。
四、小結
沈尹默晚年通過兼融百家、博采眾長,形成了具有沈氏特色的書法風格。行書用筆瀟灑自如,氣暢韻通,書法的墨色變化如音符一般起伏。楷書作品,法度森嚴,蒼勁秀逸,字字骨力雄強,可以說是超越了時代。杖朝之年的沈尹默,其書法造詣,在旁人看來已然無法企及,即使這樣,他依然不顧病痛纏身,每天堅持臨習書法。呈現于紙面上的,不正是沈尹默幾十年來的臨池功底,以及他對書法獨到深刻的見解嗎?
沈尹默一生的理論著作眾多,這些著作大多都在晚年。他通過自己的梳理、總結、反思,將以前書法理論中深奧難懂的專業術語,用最通俗易懂的白話解釋于眾,揭開了書法“神秘的面紗”,拉近了書法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距離。不夸張地說,沒有沈尹默的貢獻,中國書法也不會是今日這般模樣。
對于這樣的書壇泰斗,向來都不乏專家學者的贊許。近代文學家徐平羽,書畫家謝稚柳,臺北師范大學教授林尹更都做出了高度的評價,甚至盛贊沈尹默書法為“米元章以下”。從書法史來看,這個評價夸張了,但對這個時代而言,并不算過譽。
沈尹默不激不厲的性格特點、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以及中和唯美的審美觀念,并沒有削弱他在學術上的獨立精神。晚年的沈尹默,提倡帖派,致力于傳統書法的研究、倡導和推廣,其功甚偉,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