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懿



辛丑暮春吉旦,本是文人暢懷雅集之時,欣聞洪智兄在山東青州宋城舉辦書法展覽,允為今春書壇一件盛事。與洪智兄相識已過一紀,看到他的新作,非常親切,也特別欣慰。令人羨慕的是其學術研究與書法創(chuàng)作兩不誤,理論與實踐雙楫并進,成果豐碩。
我們對古代書法的理解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鮮有將其引入書法文化豐厚的土壤中觀照者,于是通常只能認識其有形的結(jié)體,而難以深入無形的精神內(nèi)核。古人說得好,結(jié)字必須得形體,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學書如女子學梳掠,只有此心通靈的人方能做出態(tài)度。
筆法是古人代代相傳的書法訣竅,如文獻中的“銀鉤蠆尾”“錐畫沙”“印印泥”等,皆屬力圖通過譬喻的方式傳達用筆奧秘之類。山谷曾云:“心能轉(zhuǎn)腕,手能轉(zhuǎn)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惫湃藢τ霉P有諸多要求,因為筆法是書法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強調(diào)如若透徹理解執(zhí)筆與用筆的要義,首先須鍛煉到手臂不墜,學會轉(zhuǎn)腕的方法,這時才談得上留筆。大概用筆之難,難在力道遒勁。可見平時練習書法,不但對每一筆每一畫都要高度熟練,而且在筆墨生發(fā)之間,對分寸感要拿捏得極好,才能做到筆畫奇宕而別有生趣,神采飛揚。
清代“碑學”思想興起以來,不少大家對碑帖融合的筆法進行過深入探索。他們在書法實踐中,充分認識到筆法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的核心地位,敢于挑戰(zhàn)自己,欲與古人爭一席之地。通過對他們藝術成就的深入挖掘,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懂得輕重、緩急、向背、偃仰的用筆技巧,時而分離時而合攏,時而揮去時而攬回,才能獲得筆筆分明而字形變化擒縱自如的藝術效果。
在本次參展作品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洪智教授小字行書作品《周亮工〈讀畫錄〉一則》,落筆之處皆得自然,備具古法。不難看出其早期臨寫過顏、柳、歐、虞,浸淫于楊少師及蘇、黃、米,又廣泛學習歷代碑帖,才悟出中鋒藏筋、側(cè)筆取勢的筆法要訣,逐步確立了自己書法的格調(diào)和境界。如“宗”“隔”“幅”“秋”“筆”等字墨氣淋漓,神采照人,精妙之處在于其隨意所適、自成體段、天真灑脫的行筆偶爾融入蘇、黃的豪放大氣,雖筆勢奇逸,卻仍顯得不偏不倚。我們從中可以感悟到,如果沒有內(nèi)心澄如明鏡的書寫狀態(tài),以及廢紙三千、退筆成冢的苦練,難與其比肩而立。
近距離觀摩洪智教授的另一幅書作《雍陶〈題君山〉詩》,技法純熟而神采煥然,其書內(nèi)藏筋骨,謀篇布局和諧而不刻意,結(jié)體穩(wěn)而不俗,險而不怪,用筆老而不枯,潤而不膩。如“煙”“深”“水”“處”“中”等字都有留筆的痕跡,每一個字在調(diào)鋒處都格外用心,于筆畫變換方向時很好地控制了行筆的速度,提按轉(zhuǎn)換自如。同數(shù)年前的作品比較起來,其對筆法的探索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沉潛其中,反復體味洪智教授的書法作品,我發(fā)現(xiàn)其用筆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起筆時先快后澀,注重筆筆是否由中而出;二是轉(zhuǎn)筆時偶爾空中抽出筆鋒,但筆筆分明而相互關情,十分精妙;三是放筆時筆到力到,筆毫所經(jīng)之處,無草率之跡;四是收筆時把跌宕起伏之勢斂于筆畫之中。
洪智教授不僅是一位書法家,還是一位文字學家,在漢字字體研究等方面素有卓見。因此,他在書寫的過程中,把握字形的變化而游刃有余,雖不主故常,而又合乎字理。一點一畫之間極盡氣勢,神氣揮灑而出,結(jié)體姿態(tài)變化萬千而獨具風韻。難能可貴者,絲毫找不到刻意書寫的跡象。究其根源,基于長時間的研究而對漢字字形來龍去脈的稔熟當是一個重要的加分項。
總的來看,我認為洪智教授書法的主要成就在用筆方面,其將天真橫逸、沉著厚重的碑學技巧與清雅自然、筆墨靈動的帖學筆法相結(jié)合,時出遒勁,雜以流麗。董其昌曾說,其學書三十年,領悟到書法的真諦“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處”。無疑,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認識,才會進入心忘手、手忘筆、筆忘法這般出神入化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