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



時下我們很多人無暇顧及先人智慧的史跡,匆匆過客多矣!
三息比較有趣,他花時間游走全國各地的大小石窟和佛道造像圣地,就是為了“看”,且又不完全是為了“看”而看。體察彼時的氣象,“為了避免將過去神秘化”,他針對每一件能促使自己感悟的作品,審視今與昔現存的特殊關系。
我認為,在藝術家的眼里,不僅要有造像的形跡,還要看出其深層次的意蘊與暗示,這是其一。其二,這種暗示在心底所感知的力量還應該是“反觀”的作用,即被造像的對象的“神性的反饋”,這是兩種“對視”。那是一種可置身于其中的感應世界。
佛像印近年來在篆刻創作方面有些起色,并且我理解的佛造像創作首先不是一個造像形態的“再現”,而應該呈現一種“靈光”。它是傳統的,是一種精神。另外,它不應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氣質,是一種修行。我把這種感知篆刻作品的方式叫作“印味”。沒有“印味”的作品,我們實難認定它是一件好的作品。當然,這是一個“自得”與“自證”的結果。
三息出版的這本《造像記》,是他行走觀看、筆記寫作與篆刻創作相結合的方式。這樣看是簡單的行為,卻貴在堅持。這些年,三息考察了110處帶有造像遺存的史跡,風雨無阻,令人欣然!《造像記》是三息心靈的收容所,一個可以使讀者進入他內心世界的渠道,如同打開一扇門。這不僅僅是佛造像篆刻藝術的呈現,還有他帶回來的佛的光影、向善的美、觀看的美以及祈愿的未來。
己亥春月于木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