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英語教育需要審視中國文化在整個課程結構所占的比例問題,目前學生運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比較弱,造成在中外交流的過程中信息流動不對稱,中國文化有被矮化的危險,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學生英語表達中國元素的能力迫在眉睫,這需要在教材、課堂設計、測評等方面做出調整。
【關鍵詞】中國文化失語 ?新進階 ?文化自信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珠海學院質量工程項目(編號4041461612)。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5-0067-02
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交往的時候既要吸收也要傳播,兩者不可或缺,除了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以英語為媒介向國外友人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目前英語依然是國際性語言,運用英語向其他國家的人民講述中國故事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也是每個英語學習者應該承擔的任務。但是在現實中,運用英語對中國的元素進行表達是很多人的一個難點,即使是學習了英語很多年的大學生,也非常缺乏這種能力,導致在和外國人溝通的時候信息交流不對稱,中國的文化難以得到弘揚。學者從叢在2000年首先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這一表達方式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描述,并指出了這是我們在英語教育里面的一種缺陷。這一軟肋使我們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中國文化有被矮化的危險,所以我們需要正視這種現象,積極彌補這一缺陷,使我們在交往的時候可以中西兼顧,成為真正有效的溝通者。為了做到這一點,在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中應該做出相應的變革,在教學中應該適度地導入中國的元素,培養學生具備全球的視野和民族的情懷,真正成為既可以理解西方,又可以傳揚東方文化的國際人才。
一、現實狀況
有學者曾對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做過調查,發現情況不容樂觀,中國文化知識失語現象普遍明顯,特別是非英語專業學生的情況尤甚,肖龍福、肖笛、李嵐、宋伊雯等于2008至2009年對一百多名學生進行測試、問卷、訪談的調查,最后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發現,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對有關中國文化問題的回答正確率是65.35%,而對中國文化知識的英語表達的回答正確率僅是31.66%,雖然此項調查距今已近10年,但在近期相類似的調查中發現情況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劉文婷、劉永麗對2017級非英語專業158名本科生進行此類調查,發現情況不容樂觀,基于此次調查他們在2019年發表的相關論文中指出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對中國文化知識掌握不好,不能有效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內容,中西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比例失衡。
目前中國文化失語這一現象依然存在,很多學者將這一現象歸結于三個原因:(1)教學大綱的限制;(2)教材的限制;(3)測試內容的限制。這里的教學大綱指的是上層建筑對大學英語教育的總體要求,其對中國文化內容的要求缺少明確的指導;在大學英語教材方面,一直以來中國的元素都偏少,由于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導入中國文化的呼聲漸高,一些教材開始有意識地增加這一方面的內容;在測試方面,這幾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段落翻譯題大多數都是關于中國元素方面內容的翻譯,所以可以看到有關方面也希望利用這一方法使大學英語的教學能提供學生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但這并不是一個容易的任務,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課程,在全國范圍內,大部分學校面臨的趨勢都是大學英語的學時在減少,所以想單獨增加一門用英語講授中國文化的方法基本是不可行的,唯一可以選擇的方法只能是在原有的課程設計里導入中國文化這部分的內容,在學時不能增加的情況下要增加教學目標,就需要有高效的教學設計。
二、課程試驗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針對文科和理工科進行分類教學,采用不同的教材。筆者是在擔任理工科教學的教研任務,所以本文主要針對理工科的教學試驗來闡述。加強理工科學生的通識教育、培養人文素質能使他們獲得更全面的發展,更廣博的思維。大學英語課堂是很好地進行人文素養培育的載體,在課堂內容的選取上,除了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知,還需要灌輸中國的文化。為了有充實的課堂,合適的教材很重要,因為教材是課堂的支點,是老師貫徹教學理念的抓手,為了在課堂中提高中國文化的比例,首先我們需要一套合適的教材,我們對目前流行的教材進行對比,最后選定了由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這套教材。
有了教材之后,便要深度發掘教材里面關于中國元素的內容。在這套教材中,每個單元圍繞一個主題安排三篇文章,第一、第二篇文章稍長,第三篇文章稍短,四冊書共24個單元,除了有一個關于friendship(友誼)的單元沒有專門針對中國內容的文章外,其他的每個單元都至少有一篇文章是關于中國內容的,這些文章主題的覆蓋面非常廣,涉及中國社會、經濟、科技、環境、教育、人物、民間故事等各方面的內容,這些文章形成了學生的學習基礎,是教師們施教的重點內容。另外,在這套教材中,除了文章,教材的其他部分也編排了包含中國的內容,如在導入部分,要求學生介紹中國的一些名人,討論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等,在詩歌賞析部分,讓同學們欣賞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詞,這些內容都從各個角度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的元素及其英文的表達。
在深度發掘了教材中的中國元素以后,接下來就是在教學中做出合理的安排,由于課時不會增加(每個單元6課時),所以必然要對以往的教學模式做出相應的變動,以往的教學設計是所有這6個課時都是針對第一篇文章進行精讀,課堂中講得很細致,其他的兩篇文章都由學生自學,現在作出相應的調整,在課堂設計上適當減少第一篇文章的教學時間,約占三分之二,騰出三分之一的時間給中國文化的講授。在這種安排下,教師在講授第一篇文章的時候便不能做到事事俱到,為了彌補這一點,教師經常以任務型的方式布置學生進行學習、思考,老師再檢查任務完成的效果。實踐證明,這樣安排不但沒有影響教學效果,而且還有以下的優點:(1)課堂由一篇文章的教學轉為兩篇,驅使學生增大閱讀量;(2)任務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3)學習中國元素的英語表達。
為了強化中國文化的灌輸,除了發掘教材的內容,還把我們的教學內容做了適度的延伸,把以往四級考試關于中國的段落翻譯題目和翻譯答案收集匯編,分類整理了十一個關于中國主題的資料夾,包括“中國傳統節日”“藝術及工藝”“戲劇、表演、運動”“古代建筑景點”“中國發明”“思想、名人”“經典文學作品”“飲食文化”“中國地理”“中國歷史”“中國社會”,同時我們在每個主題下面附上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方式,這些段落短小精悍,內容十分豐富,對于增加教學的靈活性起到很大的作用,這些主題總共分四個學期學完,一般的做法是老師讓學生課前課后進行翻譯的練習,在課堂進行適當的講解,每完成一個主題檢測學生掌握詞匯和表達方式的情況。為了配合教學和彌補課時的不足,在每個主題學習的時候,我們都會在中國大學MOOC(慕課)上選用與主題相關的課程片段要求學生課外進行觀看學習,以加深學生的理解。為了方便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我們推薦學生關注“China Daily”(中國日報英文版)的微信公眾號,公眾號上的英文文章大部分都是關于中國的內容,而且語言難度也不是很大,非常適合大學生閱讀,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有時也會就公眾號上面的話題引出討論。綜上所述,通過課上課下,使學生能比較大量地接觸到有關中國的英文內容,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英語詮釋的能力和增強他們對于弘揚中國文化的擔當。
考慮到課時的緊張以及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每個學期的教學中老師都會以任務或項目的形式布置給學生作業,讓學生課外完成,然后以演講、角色扮演、手抄報等方式匯報成果,學生成果的展示也是我們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重要方式,當完成所有主題學習之后,通過學生完成任務和項目的情況發現學生的失語現象慢慢地得到了改善。
三、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獲得極大的提高,中國夢的實現、民族的復興已形成不可阻擋的趨勢,在這壯麗的歷史潮流下,除了政治和經濟的強大,文化的自信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歸根結底只有我們對自己文化的自信,我們才能在對外的交往中不卑不亢,在多元的世界里體現自己的價值。語言是交流的橋梁,文化的重要載體,大學英語這門課應該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這一方面肩負起責任,對于我們的母語文化,要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傳播的責任,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始終以平等的心態來對待不同的文化,貫通中西,使學生能掌握中西文化更全面的表達,使語言的橋梁作用更加暢通,在對外交往中真正實現平等互利的雙向交流。
參考文獻:
[1]肖福龍,肖笛,李嵐,宋伊雯. 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研究,2010(1)
[2]劉文婷,劉永麗.“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及對策研究——一項對非英語本科生的調查[J].文化學刊,2019(5)
[3]袁小陸,趙娟.“一帶一路”背景下外語教育中文化自覺培養的訴求與應對[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9)
[4]崔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中國大學教學,2009(3)
[5]華瑛.從中國文化失語癥反思外語文化教育[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作者簡介:
譚文杰(1971年-),男,廣東江門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