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西城區康樂里小學以學生的興趣、生活中遇到的真實情境為基礎,遵循兒童成長規律,在原有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善于創變,設計能夠連接學生的真實生活與學校學習的全場域課程,全面挖掘家庭—學校—社會的綜合育人價值,兼顧學生科學與藝術素養的培育,力求使學校開設的課程體現趣味性、關注需求性、融合教育性。
新的課程實施計劃提出“各學科平均應有不低于10%的學時用于開設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這類課程重點要讓孩子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帶給師生美的享受。康樂里小學嘗試從一年級探索全場域跨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力求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連接自然現象、社會生活與學校學習,更重要的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這一載體,助力教師實現跨學科交流,挖掘實踐課程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思路
本文將以“雪的世界”主題活動呈現學校全場域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在“雪的世界”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中,教師重點圍繞五個方面的問題進行研討:學生與“雪”有關的生活經驗有哪些?學生對“雪”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各學科可以與“雪”相整合的教學內容有哪些?有哪些學科可以圍繞“雪”進行跨學科活動設計?在整個綜合實踐活動中,要重點落實學生哪些方面的核心素養?圍繞上述問題,綜合實踐活動小組進行了多輪研討,也對學生進行了以班級為單位的調查。經過研討,形成了“雪的世界”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計、實施與反思是動態生長的過程。對教師而言,設計過程幫助各學科教師理解如何連接自然現象、生活經驗與學科學習,如何圍繞主題進行跨學科活動設計,甚至是在活動結束后結合學生的作品進行反思改進此次綜合實踐活動。對學生而言,通過在生活中觀察、記錄、思考,在學校中通過各項活動增強探究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學校管理者而言,通過“雪的世界”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探索了學校進行跨學科課程設計的組織管理以及家校合作的新模式。
在此次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中,我們重點關注了學生在健康生活、審美情趣、科學精神、勇于探究、學會學習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上述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及跨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教學”升華為“教育”。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協同開展
伴隨家長育人理念與水平的提升,學校也積極邀請吸納有熱情、有育人智慧的家長參與到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中,讓家長從學校教育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與校長、教師一道共建育人環境,眾籌育人智慧。我校一年級在一個獨立的校區,孩子獨立分組完成活動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們邀請了100多名家長志愿者參與其中。“雪的世界”活動前一天,所有教師和部分家長志愿者利用放學后的時間悄悄地裝飾校園,在教室里、樓道里掛滿了大雪花、擺上了小雪人,為孩子們制造驚喜。活動當天,所有人都穿上了帶有雪花元素的服裝,所有的游戲項目也都與“雪”有關,整個校園仿佛真的成了一個“雪的世界”。活動過后我們共收集近100份志愿者建議書,家長們紛紛表示通過活動對學校的教學和活動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加利于在今后配合學校工作,有效地架起了家校溝通的橋梁。其中還不乏一些有“課程意識”的家長提出這次活動不同于以往的新年聯歡,愿意帶著學生回到家庭中持續開展關于“雪”的研究和學習,并分享他們的研究故事。更有家長愿意協助學校對接校外博物館、研究院所,讓學生可以持續關注有關“雪”的主題和研究。通過一次綜合實踐活動,我們激發了學生、教師、家長幾大主體的參與熱情,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實始于學校,延續在學校與家庭之中。
核心素養是學科壁壘的“溶化劑”。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通過“雪的世界”各類學科及跨學科活動,各學科教學將實現統籌統整。但是對于教師而言,這是個巨大挑戰。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學科教師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師,其次才是教某個學科的教師。傳統教學時學科間的交流很少,通過活動的開展,我們意識到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這就給了各學科教師充分交流的機會。如美術課上,教師結合美術教材引導學生認識、利用各種形狀進行創作,特別是以圓為重要創作圖形,加入了雪人和雪花的元素,讓學生了解圖形與自然事物之間的聯系。科學課結合學校“水資源”的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水與雪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在下雪后收集雪花,并觀察雪花的融化,做雪花融化實驗,學生還利用休息的時間和爸爸媽媽一起搜集有關雪的資料,了解雪形成的原因,并畫出雪花的樣子以及水和雪是如何相互轉化的。音樂教師也搜索了很多國內外與雪有關的音樂,幫助學生感受雪花主題音樂的美妙,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這樣的學科實踐活動不僅使孩子們收獲了知識和快樂,他們的科學素養與藝術審美素養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整個活動中,所有的科任教師都提升了學科之間,尤其是科學與藝術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意識。在這種意識的推動下,學生通過綜合性的學習獲得跨學科的共性內容,促進頭腦中知識結構的遷移,有助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達到好學、善學、樂學的目的。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迭代優化
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隨著實施過程不斷迭代優化的。“雪的世界”學科實踐活動前期的學習,讓學生對雪有了豐富的感知認識,但接下來出現的問題又是我們沒有想到的。美術教師分析了學生畫的雪花,發現每一幅畫上的雪花畫得都很漂亮,樣子、大小都不同。但在這些形形色色的雪花中能把雪花的結構畫準確的卻很少。這使我們意識到,我們也需要在科學與藝術之間找到一個融合點,兼顧學生的科學素養與藝術素養的統一,而不是割裂。我們再次重溫了科學與美術學科的課標,找到了學科間的共通點,并修改了學生后續的學習計劃,由美術和科學教師共同制訂方案,把科學與美術進行整合。課上學生首先和科學教師一起了解雪花形成的原因,教師通過視頻、圖畫、信息提取的方式讓學生知道雪花真實的結構和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由美術教師對雪花的創作進行重點講解,學生利用美術課學到的色彩、構圖的繪畫技巧將雪花的美呈現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當學生再次呈現以雪花為主題的作品時,再也沒有出現科學性的錯誤,每一幅作品都是科學與美術的完美結合。對綜合實踐活動中出現的問題的及時分析、有效應對,讓我們看到,在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兼顧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重要價值,學生在形成了對“雪花”這一自然物的科學理解的基礎上,也能夠在生活中以藝術的視角與審美去欣賞雪。
綜合實踐活動結束后,學校針對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對教師進行了訪談。教師看到了在活動中學生超越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并為下一輪“雪的世界”主題活動的實施提供了諸如組織“家長小課堂”“小小科學家”“小小藝術家”等活動的建設性建議。教師把教材整合出了“美”,通過大家團結協作創作出和諧的“美”,學生體驗到合作創造出的參與“美”,整個過程帶給師生“美”的享受。
課程改革推動到今天,我們認為學校是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場域,但家庭與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育人環境。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學校要配套以相應的制度、機制保障對教學時空、師資的重新調整。在綜合實踐活動結束后,系統而全面的反思也會保障綜合實踐活動始終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家長的參與性與教師的創造性,從而更好地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為培養新時代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奠定堅實基礎。
【王珂,北京市西城區康樂里小學黨總支書記,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