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安

山東省濰坊市昌樂丹河小學是一所農村學校,自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著神圣的辦學使命。學校在反復研讀學習國家政策及其內涵的基礎上,堅持遵循教育規律及學生成長規律,同時結合地域校情,將育人目標定位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育時代新人,為學生的精彩人生奠基”,從而開啟“能本教育”之路。所謂“能本教育”,是指基于全人發展的以核心素養培育為本的教育。它以培養新時代青少年必備的認知能力、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及職業素養為主要目標,依托文化、課程、課堂、活動四大平臺,聚焦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以核心素養的扎實落地喚醒人的本能、鍛造人的自信、培植人的能力,引導人的價值實現與潛能釋放,讓學生努力實現全面發展,承擔起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實施中,學校基于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堅持能本文化的培植,追溯由知識本位轉向基于核心素養繼而催生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全人發展的育人之道,創造性實施獨特文化下的魅力教育。
一、培植學校能本文化,以行為自覺鍛造必備品格
文化建設的境界在于文化自覺。一所學校走向文化治校,應堅持“學校人”核心,從思想認知、價值取向、行為表現等開展一體化引領,以實現學校人思想與行動的一致性;而學校文化的建設也必須遵循文化建設的規律與體系,以理念、視覺與行為的立體化建設,實現文化的植入、融入與內化,從而形成文化自覺,達到文化治校。我們堅持以能本內涵作為文化高地、精神目標與行為指南,聚焦理念、視覺、行為開展能本文化建設,通過獨特文化的浸潤、承載與釋放,實現思想、認知與行動的再造,以此召喚與引領學校人邁向能本發展之道,鍛造基于能本特質的完整人的必備品格。
一是倡樹能本教育理念。基于能本內涵,我們確立了“愛人立責、能本不息”的校訓、“讓每一個孩子贏在人生的起點”的辦學宗旨、“品德與學識并重、能力與特長俱佳”的辦學目標等八大辦學理念。為讓理念落地生根,實現由知識本位向核心素養的轉變,我們細化能本育人目標,制定了八大基本素養(自主自覺,初步踐行公民責任;自信自強,善于組織、溝通、展示、合作;自理自立,做到誠信、守紀、明理、感恩;釋放潛能,勇于質疑、探索、思辨、創新;做事定目標、有計劃、勤思考、會總結;講普通話、寫規范字、讀經典書、做雙語人;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掌握1~2項體育技能;想象豐富、個性鮮明,擁有1~2項藝術特長),以素養的實現催生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讓學校人在“有根有魂、有綱有領”的教育愿景中,高舉能本文化旗幟。
二是建設能本視覺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堅持“一山一水會說話、一草一木帶思想、一墻一景現文章”的視覺定位,立足樓宇建筑、人文景觀及學校標識、校歌等內、外部識別系統,以能本為核心元素分區域、分類別規劃與設計,引領師生的思想道德與思維認知,積極追溯師生在“景物結合、言承致境”的文化氛圍中感悟能本。春催花枝俏,秋來果滿園。樓前“紅色引擎、能本驅動”附以井岡翠竹、校徽及巨幅書籍,時刻提醒學校人以井岡山精神為指引,堅定革命信念、強化黨的領導、密切聯系群眾,從實際出發,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能本發展;樓宇大廳“愛人立責、能本不息”的校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遙相呼應,召喚著丹河人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彰顯責任、大愛無痕、能本追求、成全生命。
三是培植能本行為文化。在行為文化建設中,我們堅持能本內涵,著眼行為引領、專業發展、文化承載、團隊建設,強化學校人的行為禮儀、專業素養、團隊精神及學校文化的洗禮與承載,引領師生由行為邁向習慣繼而建立品格,讓師生在“有聲有色、自主自能”的文化自覺中彰顯能本。其中,立足行為引領提出干部、教師、教職工“三十佳標準”以及《丹河人的六大基本內涵》《丹河小學行為提醒機制》等標準,同時開展假期贈書和年度最受歡迎教職工、微笑使者評選等活動,引領師生的思想與行為自覺;立足專業發展推行個人規劃并建立引領委員會,倡建協會(社團)并定期展示成果,推動師生專業自主;立足文化承載編纂文化手冊并啟動國旗下宣講,創編校歌《夢想從這里起航》并組織傳唱,出版季刊《丹河·行知報》及開展文化推介活動,讓師生實現理念自信;立足團隊建設實行項目團隊認領、組建課題組等,鍛造丹河人的團隊認同。
二、規劃能本課程體系,以核心素養催生關鍵能力
核心素養融合了各學科賦予人素質發展的綜合要求,體現了不同學科教育的共同價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與綜合性,其目的在于幫助個人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目標,促進個人發展和有效參與社會活動。為此,我們堅持能本理念內涵,以核心素養催生“認知、合作、創新、職業”四項關鍵素養,開啟能本育人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
堅持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為主體。一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扎實推進基礎性學科課程改革,以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追求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針對語文學科推行大閱讀及單元教學,數學學科開展生活化教育,英語學科融入繪本閱讀,體育學科確立跳繩主線,音樂學科推行“樂譜”主線輔以課堂樂器葫蘆絲,美術學科以“詩配畫、畫配詩”主線融入不同的畫種技法培養美術素養……通過國家課程的實施與推進追求學生文化知識教育,培植學生基礎學力,提升學生認知能力。二是突出社會實踐活動教育課程建設,堅持基礎性學科實踐活動,同時著力強化勞動教育、研學旅行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基于地域校情的學校、家庭、社會三維度設計深化社會實踐教育,以跨界融合為未來職業能力奠基。三是強化思想道德教育,深度挖掘道德與法治學科和少先隊活動課程的育人價值,扎實開展思想道德教育。
堅持校本課程為輔助。基于地域資源、學校實際,堅持科學規劃、規范管理,追求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一是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旗下的講話等德育活動,對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堅持綜合性體系化主題教育,如讀書節、英語節、體育節、科技藝術節等。期間,圍繞開幕式、閉幕式以及項目的籌備、組織及開展,追求學生自主規劃、自主組織、自主展示,以跨界融合、學能轉換培育學生的知識運用及組織合作能力。三是規劃科技創新、科幻繪畫、動漫設計、3D打印、編程教育、機器人等系列創客課程,引領學生腦洞大開、形成認知,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四是開展以藝體為主體的個性選修,探尋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引領掌握1~2項藝體技能,讓學生獲得全面發展。五是設立班級、公寓及校園中的能本崗位,讓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團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