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新的教育體系重點強調了學生的中心地位,討論式教學法的教育價值逐漸被挖掘,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進行了深度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阻礙著教學開展的各種困境,尋找全新的出路,引導學生深入到討論的具體環節。本文從高中物理知識結構、時間空間等要素分析教學面臨的實際困境,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嘗試探索有效的教學出路,從本質上提升高中物理教育質量。
關鍵詞:討論式教學法;高中物理;困境;出路
師生互動并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就是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環節必須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此,就需要將討論式教學法融入課堂環節,推動素質教育在課堂中的開展與滲透。而基于當前高中物理教學的實際情況,討論式教學法的開展也面臨一些困境與阻礙,需要找到有效途徑與出路,推動物理教學的高質量開展。
一、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困境
(一)高中物理知識結構的困境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及教育理念的不斷轉變,教學方法也變得更加多樣,除了討論式教學法,教師在課堂上也會應用實驗教學法、講授教學法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而基于高中物理知識結構的影響,并不是任何教學內容和環節都適合開展討論式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對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也會受到限制,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如,理論性知識的教學需要借助講授教學法;而具有實踐形式的教學則要依靠實驗教學法,只有在針對重要知識點以及新舊知識的連接時,討論式教學法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教育價值。為此,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也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合理調整。
(二)時間與空間的困境
討論式教學法的應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支撐。在當前高中物理教學階段,理論知識的講授占據了大量的時間,討論式教學的開展時間極為有限,并且時間也決定著討論式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如,在第一節課開展討論式教學,學生還沒有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沒有足夠的溝通與討論欲望,很難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討論式教學法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而空間因素也在制約著討論式教學法的開展。現階段學生的學習空間較為狹窄,學生只能被動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在這樣的空間和氛圍中,討論式教學的開展也面臨著阻礙。需要教師為學生構建積極的學習環境與學習空間,刺激學生參與到討論學習當中,才能有效推進討論式教學法的開展。
二、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出路
(一)塑造和諧的討論氛圍
心理自由是發展創造力、參與討論的基礎,只有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借助鼓勵、夸獎等方式,為學生構建一個輕松、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在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行相應討論時,教師要保持良好的傾聽態度,引導學生也能塑造一個互相傾聽的氛圍,幫助學生接納不同的觀點。在充分傾聽學生的想法后,教師才能通過引導的方式給予學生評價。在課堂教學環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這樣學生才能用正確的態度參與課堂討論。在高中物理教學環節,教師要控制好學生進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保持良好的討論狀態,激發學生的討論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借助教學語言為學生塑造自由、民主的討論空間,從時間和空間上保障高中物理討論式教學的效果。
(二)創設討論情境及問題
思維的發展是伴隨著問題實現的,缺少了問題也無法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分析。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階段,教師也要為學生構建討論情境,進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傳統教學結構中,學生只能跟著教師的進度去學習,缺少提出問題的勇氣與能力,物理學習更加依賴教師。為此,要轉變當前的教學結構,用問題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在課堂上,利用事實類問題,如“220V,60W”和“220V,20W”的燈泡接入到串聯電路中,那個燈泡更亮?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解答;利用解釋類問題,如“摩擦力是否可以對物體做正功”,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利用評價類問題,幫助學生逐漸回歸到教材的觀點中。
(三)關注學生的討論過程
在開展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借助小組討論、全班討論、同桌討論等不同形式,豐富討論的內容與過程,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發言;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也要開展有效指導,在學生面對一些困難時及時引導和點撥,并且幫助學生調整好討論的情緒;對討論結果的評價也需要站在整體角度,不僅要關注具體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生的討論過程。多元化的討論及評價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發揮出討論式教學法應有的教育價值。
三、結語
針對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困境,教師要站在教學結構及時間空間等具體角度,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度參與討論,在培養問題意識的基礎上發展學生思維,展現出討論式教學法應有的教育價值,尋找討論式教學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出路。
參考文獻:
[1]匡莉,吳廣國,鄒斌.基于分組討論式教學法的高中物理習題教學[J].教學與管理,2017(09):116-118.
[2]郭頌.高中物理教學中討論教學法的探究[D].吉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