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基礎,對于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培養、未來在英語方向的學習前景都存在影響力。在小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比起英語成績,老師應該思考如何激發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英語學習的習慣。本文提出幾點措施,希望對小學英語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快樂閱讀;英語閱讀能力;小學中段
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一個學生英語綜合素質好壞的表現。隨著新課改進度的不斷深入,學校對于英語老師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為了給學生未來英語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學校要求老師在進行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加強學生對于英語長難句的翻譯能力訓練,以此提高學生對英語文章的理解能力。
一、培養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
閱讀實質上是學生向內輸入的過程,在向頭腦內部輸入的過程中,會形成他們自己對于所閱讀的內容的認知。經過系統的認知學習后,他們會將學習到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理解,再向外輸出。語言學者研究也表明,閱讀正是學生通過輸入和輸出不斷豐富自身的重要過程,是學生學習語言必不可少的途徑,英語閱讀也是如此。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目的是讓學生可以從另一種語言角度思考問題,加強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到掌握一門外語的快樂后,再深入理解學習一種語言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在此刻幫助學生培養起英語閱讀的好習慣,鍛煉出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對于學生日后發展大有裨益,可以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擁有更多自信。
二、培養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措施
(一)營造英語閱讀環境
生長在中國大地上,學生日常生活中大多用母語交流,英語口語表達缺乏鍛煉,少有使用英語交談的機會。因此,英語老師理應經常為學生營造一種英語學習的分為,設置語言環境加大學生對于英語的應用概率。小學生對于語言學習的接受能力很強,其對外語的先天敏感性使得他們能夠快速接受英語閱讀的學習和訓練。老師要抓住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性,利用他們的學習優勢,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如在教室設置英語角,在英語角張貼有關國外文化習俗的手抄報內容,還可以防止一些簡單易讀的英語書籍和報紙,在教室的設備上貼上英文單詞的貼紙,如:blackboard、desk、chair 、pencil等等,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氛圍的存在,做到生活處處有英語。
(二)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和教學方法
在互聯網時代,英語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創新英語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渠道。比如利用教室內的多媒體屏幕播放和英語文章相關的英語故事短片,將書本上的文字轉化成生動活潑的形象,讓學生更容易沉浸到文章中去。當代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還可以幫助老師為學生創設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正確利用互聯網資源能夠極大程度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此外,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敏感程度遠低于圖片和視頻。將語言、書本內容、圖片結合起來,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課堂上舉行小游戲,選出幾個小朋友到黑板前,老師讓這幾名學生選取課本中的某個片段通過肢體語言表演給大家,再讓大家猜測,猜對的同學積一分,猜錯的同學不得分。課程結束后得分最多的小朋友可以獲得獎勵。
(三)重視英語詞匯量的累積
英語詞匯是英語學習的基礎,老師也會反復向學生強調大量積累詞匯的重要性。而詞匯的背誦和記憶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都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在教授新單詞時,就需要老師創新詞匯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到背誦詞匯的趣味性。首先可以通過幫助學生挖掘詞根的方式,如:mouse-house,對此類有相似結構的單詞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其次,課堂游戲是較為有效的寓教于學的教學方法,老師可以選取一名積極主動的同學上前,告訴學生一個英語單詞,讓學生通過繪畫形式將單詞表現在黑板上,然后讓課堂上的其他同學進行猜測,最后給予猜的最正確的學生獎勵,對于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同學也要給予表揚。
(四)積極評價學生表現
通過老師開展的各種各樣的英語學習活動,相信學生在參加英語學習活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能取得一定學習經驗和感悟。在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的烘托下,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老師在培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過程中應該扮演一個引導者、鼓勵者的角色,選擇適宜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好的學習方法,舉行能夠讓學生用英語互動的活動,面對學生表現出的優秀的部分要不吝嗇夸獎,給予學生信心。如果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提高速度很慢,也要為學生打氣,表現出老師對他的信任。
三、結語
英語老師通過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形成全新的教學體系,能夠幫助學生真正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引導學生感受英語閱讀的魅力,從而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讀前活動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J].遼寧教育,2020(7):78-82.
[2]蘭東梅.聚焦思維品質提升閱讀品格——《小學英語閱讀品格培養的實踐研究》課題背景下思維品質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