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會
摘要:作為唯一一支沒有中斷過的文明脈絡,我國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民間游戲。步入新時代,隨著國家和民眾對傳統文化繼承的逐漸關注,我國的民間游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正逐漸成為幼兒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戶外游戲環節作為幼兒體育活動的重要環節,既得到了幼兒的喜愛,也是發揮民間游戲價值的重要渠道。本文主要以幼兒園的戶外活動為例,探究民間游戲深入實施的策略途徑。
關鍵詞:戶外活動;民間游戲;教學策略
幼兒時期,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正處于啟蒙階段,對這一時期的孩子進行教育,更多采取的方式是結合他們的興趣點來進行滲透。愛玩是幼兒時期孩子們的天性,游戲在幼兒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民間游戲作為眾多游戲的一個分支,因其自身的趣味性和教育性以及形式的多樣性,成為幼兒戶外活動中不可忽視了一個組成環節。
一、啟發式指導
啟發式指導,指的是老師在指導幼兒進行活動的過程中,當幼兒面對問題的時候要以點撥式的方式來引導幼兒多思考,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時對幼兒的分析解決思路進行方向上的幫助。民間游戲除了能夠鍛煉孩子的身體機能之外,其中一些益智類的游戲還能對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和感知能力等綜合能力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鍛煉和啟發。比如,在進行“勇闖海盜船”的游戲時,老師在設計游戲比賽“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哪一組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終點,則獲取勝利”之后,讓各個小組的成員自行設計闖關的路線、情節,并結合自己的設計的內容選擇需要的器械設備作為支撐。老師通過給予幼兒個人設計的空間,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的活躍性,讓幼兒通過對生活中參與游戲的內容進行回憶,在游戲流程的設計中將自己的奇思妙想融入游戲流程,從而賦予“海盜船”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并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進行有效啟發。
二、參與式指導
參與式指導,指的是老師在開展幼兒大班戶外游戲的時候,要轉變自身老師的身份,以平等的狀態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去,在加入的過程中觀察幼兒在游戲中展現出來的狀態,并及時的引導幼兒進行正確的游戲,了解游戲的規則,通過合理化設置游戲環節的方式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比如,在進行跳繩游戲的時候,老師可以在指導幼兒進行分組比賽之后,可以將自己放置在最終的比賽環節。當每組幼兒產生小組冠軍之后,老師可以和大家進行比賽,在比賽中觀察幼兒的運動特質。同時,老師在未參與比賽的時候,要對其他幼兒在跳繩情況中的表現進行觀察總結,對他們存在的問題進行記錄,從而在比賽結束之后能夠針對性地對幼兒在運動中的表現情況進行點評,幫助幼兒在跳繩這項運動上進行能力的提升和技巧的靈活運用。
三、示范式指導
示范式指導,指的是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往往對游戲的規則和進程產生疑惑,這時候老師可以在游戲開始之前,通過自身示范的方式,幫助幼兒正確的掌握動作要點和游戲規則,從而在后續的游戲中能夠更加順利。比如,在進行投壺游戲之前,老師可以首先對投壺游戲的要領和規則進行示范,讓幼兒在觀察的過程中明白手臂發力的關鍵性和精神高度集中的重要性,讓幼兒掌握正確的投壺姿勢和投壺比賽規則,然后給幼兒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投擲訓練,并在幼兒進行自主訓練的過程中對幼兒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和解決。當幼兒在參與聯系的過程中、掌握投壺游戲的基礎上,讓幼兒感受到投壺游戲的趣味性,從而在后續游戲比賽的過程中感受到投壺游戲的快樂與魅力。
四、發現式指導
發現式指導,指的是老師在活動開展中要發揮自己的經驗優勢,仔細地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況,及時對幼兒在游戲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比如,在玩“沙包”的游戲中,老師可以讓幼兒自行探究沙包的玩法,可以拋著玩、踢著玩,也可以頂著玩等等,通過幼兒自主的游戲設計,能夠讓他們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更加積極投入。但這樣的局面往往只能持續一段時間,無法長久的維持幼兒的熱情。在幼兒不再專注于沙包游戲本身的時候,老師可以將幼兒集中起來,以比賽的方式讓幼兒用膝蓋夾住沙包來進行“夾包跳”比拼,誰先跳到終點,誰就能夠獲得一份獎勵。這樣能夠重新激起幼兒參與的樂趣,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因此,讓幼兒自主的進行比賽,盡管能夠發揮幼兒的思考和創造能力,但是時間久了,幼兒的興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弱,而老師通過及時的引導,成為引導幼兒參與游戲的參謀者和引領者,能夠重新將幼兒的積極性聚集起來。
五、結語
幼兒的戶外活動中充滿了豐富多彩的教育元素,而民間游戲中自帶的生活氣息和簡單易操作性,非常符合幼兒階段孩子們的發展需求和日常生活。因此,老師及家長應當認識到民間游戲在幼兒成長中的實效性,通過合理的滲透與融入,讓幼兒在玩耍中茁壯成長,不僅能夠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育,還能對幼兒的行為和潛能進行培養和挖掘,為幼兒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沈一凡.淺談幼兒在戶外創意游戲中教師的指導策略[J].知識文庫,2021(03):195-196.
[2]周琳.弘揚傳統? 創新發展——民間體育游戲走進幼兒園戶外活動探討[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11):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