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漢語是我們的國語,而語文學習對低段的學生來講,是接觸書面語言的開始。學生要學好語文,首先是要對語文有濃厚的興趣,不斷模仿、運用、積累。小學低段的語文學習,主要是字﹑詞﹑句為主,掌握好這些基礎知識,能夠形成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能夠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的認知困難,產生思考,簡單談談低段語文的字﹑詞﹑句教學。
一﹑識字教學是基礎
當一個健康的生命呱呱墜地時,他就與身邊的人或物有密切的聯系。每個孩子的牙牙學語﹑喜怒哀樂﹑行為模仿,意味著他開始了對語言的學習。但我們常遇到有的孩子口齒清楚﹑思維靈活卻會說不會寫字。要正確地寫字,首先要識字,識字為基礎之本。低段識字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認字成了低段語文學習的首要任務。
完成這項首要任務要從學生的意愿出發分析,他們有喜歡學習漢字的興趣,有主動識字的動機。首先就要過好漢語拼音關,漢語拼音是我們認識漢字的工具。我們教學漢語拼音的時,切記要學生掌握整體認讀音節,前鼻和后鼻韻母,聲母中的鼻音n和邊音l,平舌音和翹舌音。區分形體上相似的b-d,p-q;讀音上易弄混淆的d-t,ui-iu等。漢語拼音的掌握,學生能正確地讀出漢字的讀音。其次掌握字的組成,知道漢字的部首、筆畫,產生記憶,能夠以熟字識新字。再有要了解字的意思,學生如果不了解字義,就會在說話和寫話中出錯。如有學生寫“冬瓜”寫成“東瓜”,這就需老師說明“東”與方向有關,“冬”表一年中最后的季節,“冬瓜”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蔬菜。當學生了解字義后就會減少錯誤。最后強調漢字書寫,達到字跡清楚,形體端正。
識字是循序漸進的。老師在教學中不要急功近利,要放手讓學生觀察,不論時讀音還是字形,都經過他們的眼睛和大腦,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認知。老師在學生的興趣上加以指引,適時糾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學習漢字,積累漢字。
二﹑詞語的積累與理解是保證
“字組成詞,詞組成句。”可見字、詞、句三者的密切聯系。實際上在認識字時,就是對詞語的積累和理解的開始。一個字,我們知道它的讀音后,就要進行擴詞的訓練和詞語的積累。學生經常會問老師某個字的組詞,盡管在識字時老師已經提到過這個字相關的詞語,但是對于低段的孩子來講,他們學得快,忘得快。詞語的積累,我個人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結合生活。比如在理解詞語“雙”及相應的“雙手、雙眼、一雙”等時,要引導學生說一說每個詞語在生活中哪些事物與這些詞有關,也就明白“雙”是要有兩個事物時使用。這樣既理解了詞的意思,又為說話打下基礎。
結合語境。每一個詞語,在文章中出現,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就形成印象,比單獨的詞語積累更有用。我們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了解鄉親們為了紀念毛主席,立的石碑上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其中“想念”一詞說明沙洲壩的鄉親得到毛主席的關懷,不忘記毛主席的恩情。通過句子的朗讀進行理解,學生明白在表達不忘記的情感時,就可以使用“想念”。這樣加深句子的誦讀,也利于學生對詞語的運用。
老師示范。低段的學生,所見的有限,對于詞語的積累,老師要做一定的示范,不斷強化積累,逐漸在學生記憶中中形成。在學習《樹和喜鵲》時,出現了“嘰嘰喳喳”“ 安安靜靜”這樣結構的疊詞。老師要給學生說明,讓他們明白疊詞的作用讀起來有節奏感,情感上有強調的作用。老師就要引導學生積累,通常采取老師說單詞,學生說疊詞的方式練習、積累,達到老師示范,學生創新的目的。
使用字典。一年級下冊教材就要求學生會用音序法查字典。首先學生要掌握音序表的順序及相應的大小寫字母的形狀;然后是字典的內容編排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掌握;最后就是利用字典掌握一些書上沒有的知識。字典利用得好,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幫助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解決學習中的一些困難。
不同方式。詞語要記住,要通過讀句子,讀詞語匯集等內容進行積累。學生在家可自讀,在學校可利用早讀,課堂上朗讀,學生默讀,與同學相互讀等不同形式進行。只有在不同的方式下進行強化記憶,才有更好的記憶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知識的積累。
三﹑句的運用是能力的體現
句子是在字詞的基礎上形成的。低段孩子對句子的掌握,首先是從造句開始。但學生受自身經驗的影響,往往不能造好句子。這就要老師耐心引導、示范。造句時把詞語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次用“因為”說話,要先說結果,后說原因。我引導學生從讀書的情況想,“我今天很高興,因為······”他們能夠接上后半部分。其次,引導學生在識字時擴詞,盡量每字至少組兩個詞,然后選其中一詞口頭說話,書寫出來時按說的內容寫。最后要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體會句號,問好,感嘆號等不同的符號所表示的語氣 ,能運用在自己的說話當中,為寫作文打下基礎。學生在開始造句時很簡單直觀。如用“快樂”造句,往往說“我很快樂。”老師應引導學生加上時間,如“我今天很快樂。”再加上原因,如“今天我朗讀受到老師的表揚,我很快樂。”老師引導鼓勵,學生實踐,說話造句能力就會慢慢提高。
進行句子訓練,常會有時間上的矛盾。所以一定的時間練習也是學習質量的保證。在句子教學中,老師要引導學生“打開”大腦,形成思維,具體到先說再寫,盡量把能寫的字都寫出來,達到字﹑詞﹑句學習的統一。
四﹑字﹑詞﹑句的教學相輔相成
字﹑詞﹑句三者是關系密切的朋友,不能孤立地進行某一項內容的學習。在識字時從字到詞,利用句子來理解﹑說明字詞的含義和應用,就是三方面的綜合訓練。一個學生字詞掌握得好,對他在寫話方面,句子理解方面都有巨大的幫助。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任何科學的認識,技能的產生,都離不開積累,低段孩子語文知識的掌握,是他們在課堂上,在家庭中,在與他人交流中逐步形成的對字﹑詞﹑句的認識,從而轉化成自身語文知識的素養。所以,我們老師在低段教學時要有耐心﹑細心﹑愛心,引導學生識記﹑模仿﹑應用,為學生在啟蒙期的聽﹑說﹑讀﹑寫﹑看等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