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王 梅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產科,南京 210014)
婦產科盆腔手術是臨床常見手術之一,術后黏連是婦產科術后常見的并發癥[1],臨床發病率高[2]。輕微黏連臨床癥狀不明顯,若黏連加重,患者表現出下腹不適、盆腔反復性疼痛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黏連后腔內臟器運動受限導致并發癥增多,如黏連性腸梗阻、性生活疼痛、卵巢黏連、輸卵管阻塞,甚至引起患者不孕不育等[4],造成住院時間延長,手術效果大幅度降低。因此,對于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盆腔黏連的預防不容忽視。以往多在術后實施單純西藥抗生素預防性治療,通過控制感染防止黏連,但臨床效果不佳[5]。本研究根據婦科腹部手術的特殊性及紅藤湯的作用,采用紅藤湯加減灌腸聯合苯酰甲硝唑預防婦科微創及開腹術后盆腔黏連,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1月-11月本院婦科收治的實施微創及開腹手術治療的患者80例,采取計算機隨機抽樣將其分為常規組與干預組,各40例。常規組,年齡22~54歲,平均年齡(38.24±7.53)歲,開腹手術13例,腹腔鏡手術27例;基礎病史:子宮肌瘤24例,卵巢囊腫9例,子宮內膜異位癥5例,其他2例。干預組,年齡21~55歲,平均年齡(37.92±8.35)歲;開腹手術11例,腹腔鏡手術29例;基礎病史:子宮肌瘤21例,卵巢囊腫10例,子宮內膜異位癥6例,其他3例。2組年齡、手術類型、基礎病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婦產科學》[6]中卵巢良性腫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異位妊娠等診斷標準并經臨床檢查確診,需進行微創及開腹手術治療的腹盆腔疾病患者;2)年齡<60歲;3)無盆腔手術史;4)患者意識清晰,一般資料完整;5)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盆腔急性感染者;2)合并重要器官、系統、組織嚴重病變者;3)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惡性病變者;4)合并原發性盆腔黏連及盆腔結構不清晰者;5)哺乳期及孕期婦女;6)中途退出研究者;7)有精神障礙及不積極配合治療者。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術后對常規組給予常規西藥苯酰甲硝唑(四川新斯頓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0861,規格:0.64 g)治療,用藥方法:口服,每次1片,每天3次,連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聯合自擬紅藤湯加減灌腸治療。方藥組成:烏梅30 g,劉寄奴、紫花地丁各20 g,皂角刺、虎杖、紅藤、金銀花、三棱、連翹、澤蘭、敗醬草、蒲公英、莪術各15 g,炙甘草9 g。患者術后排氣且月經干凈第3天起開始灌腸,將上述藥材混合,加水煎煮,用紗布過濾藥渣后取100 mL藥液置入灌腸袋,維持藥劑溫度為38℃。大小便排空后進行灌腸,患者取左側臥位,臀部抬高,將灌腸導管緩慢置入患者肛門,根據患者實際耐受狀況緩慢注入灌腸液,注入時間5~10 min,保留維持30 min以上,每天1次,連續治療10 d為1個療程,月經期間禁止操作。1個療程后觀察2組臨床療效。
1)比較2組疼痛情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價患者疼痛狀況,總分10分,分數越高疼痛越嚴重[4]。2)比較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空腹狀態下肘靜脈血6 mL,取3 mL血樣使用MVIS-2035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檢測患者全血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3)比較2組炎癥指標。取上述血樣3 mL,離心處理15 min后,取血清,采用日本HITACHI 7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相關配套試劑檢測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4)比較2組盆腔黏連狀況。自月經干凈后3~5 d進行腹腔鏡檢查,觀察子宮、卵巢及盆腔情況,并根據Schlaff WD標準[7]對盆腔黏連程度分期,根據黏連程度不同分為Ⅰ~Ⅳ期。Ⅰ期:輸卵管傘端閉鎖不全或卵巢、子宮膜性黏連,分離整形黏連時輸卵管柔軟,傘端正常;Ⅱ期:單側輸卵管積水,管徑為<2.5 cm,管壁質地柔軟,對側輸卵管正常或黏連,盆腔內部可能膜性黏連,覆蓋輸卵管及子宮,卵巢表面面積<1/2;Ⅲ期:雙側輸卵管均積水,管徑<2.5 cm,管壁質地較柔軟,子宮、輸卵管、卵巢呈現膜性黏連,或纖維結締組織出現黏連,卵巢表面面積<1/2,子宮直腸窩呈半封閉狀態;Ⅳ期:雙側輸卵管均積水,管徑>2.5 cm,管壁僵硬、增厚,子宮、輸卵管、卵巢呈現致密黏連,子宮直腸窩呈全封閉狀態。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組術后盆腔黏連發生情況比較(n=40) 例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n=40) 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n=40)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常規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VAS評分常規組 治療前 4.32±1.07治療后 2.79±0.87#干預組 治療前 4.33±1.06治療后 1.14±0.53#△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n=40)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s,n=40)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常規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全血黏度/(mPa·s) 全血還原黏度/(mPa·s) 血漿黏度/(mPa·s) 血細胞比容/%常規組 治療前 6.67±0.58 9.79±0.75 2.24±0.37 43.07±3.12治療后 6.41±0.43# 8.73±0.74# 1.91±0.43# 40.37±6.75#干預組 治療前 6.68±0.56 9.82±0.67 2.27±0.35 43.11±3.06治療后 5.71±0.40#△ 7.68±0.62#△ 1.41±0.24#△ 36.23±6.54#△
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n=40)

表4 2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比較(±s,n=40)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5;與常規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CRP/(mg·L-1) TNF-α/(ng·L-1) IL-6/(ng·L-1) IL-10/(ng·L-1)常規組 治療前 6.59±1.78 23.57±7.27 102.24±25.13 997.58±213.46治療后 23.13±4.68# 71.21±10.35# 467.37±36.52# 3 516.37±237.75#干預組 治療前 6.63±1.86 23.83±7.36 105.27±26.46 999.14±214.37治療后 11.54±3.52#△ 37.26±7.39#△ 351.37±23.34#△ 1 576.23±216.54#△
婦科腹部手術可能會造成盆腔機械損傷,導致出血癥狀、軟組織損傷及各種急、慢性炎癥反應[8]。盆腔黏連是盆腔手術后常見并發癥,是指盆腔內相關組織器官如子宮、卵巢及輸卵管在感染因素影響下出現炎性病變而導致組織水腫、充血等[9]。若不及時治療則會加重患者疼痛,還會影響盆腔功能恢復,增加并發癥風險,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10-11]。
盆腔機械性損傷后機體出現一系列應激反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導致局部血流減慢,進而形成血栓,引起盆腔痛,并產生局部黏連[12-13]。中醫理論認為,盆腔黏連的發生與血瘀阻滯、氣血不暢有關,以血瘀、濕熱為主要臨床癥狀,故治療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同時輔以軟堅散結藥物改善預后[14-15]。紅藤湯加減方可除濕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16]。通過灌腸方式給藥,可使藥物直接被腸道黏膜吸收,使病變部位具有較高的血藥濃度,刺激盆腔組織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調節機體內分泌功能,同時清熱解毒類藥物可抑制炎性細胞浸潤,達到消炎抑菌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干預組VAS評分、全血黏度、全血還原黏度、血漿黏度、血細胞比容、血清CRP、TNF-α、IL-6及IL-10水平均低于常規組,提示紅藤湯加減灌腸聯合苯酰甲硝唑較單獨使用苯酰甲硝唑更能有效緩解腹部手術患者疼痛,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減輕炎癥反應。患者術后盆腔受損,軟組織出血及炎癥反應,使盆腔內纖維結締組織黏連,導致抗生素不易吸收,在苯酰甲硝唑基礎上聯合紅藤湯加減灌腸治療可使藥物直達病灶,迅速發揮藥效,消腫止痛。采用灌腸方式治療可保證局部藥物濃度,進一步提高藥效,保證治療效果。因手術對盆腔造成機械損傷,炎性反應明顯,術后發生盆腔黏連概率更高,治療后干預組患者的盆腔黏連發生率低于常規組,提示紅藤湯加減灌腸在促進盆腔炎癥吸收及血液循環,改善炎癥反應同時,還可有效軟化盆腔組織黏連,降低盆腔黏連發生率,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采用紅藤湯加減灌腸聯合苯酰甲硝唑可有效預防腹部手術患者術后盆腔黏連,改善血液循環,并降低機體炎癥反應,安全可靠,可在臨床推廣使用。但受樣本量、研究時間等因素限制,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偏倚,聯合用藥遠期療效有待于后期在擴大樣本基礎上深入探究。